人口城市規劃

[拼音]:Kongde

[英文]:Auguste Comte (1798~1857)

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

生平與著作

1798年1月19日生於法國南部蒙彼利埃城。16歲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校學習。1817年成為空想社會主義者C.H.de聖西門的祕書和合作者。後因觀點相左,兩人分道揚鑣。1826年設館講授實證哲學。1857年9月5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著作有:《實證哲學教程》(6卷,1830~1842)、《實證政治體系》(4卷,1851~1854)、《主觀的綜合》(1856)等。

社會學思想的基點

孔德從秩序、進步的原則出發提出他的社會學構想。他的思想深受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關於“意見支配世界”的影響,並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理論家A.de孔多塞和聖西門的思想為其理論來源。但孔德的社會學思想與其前驅者有所不同,他認為秩序是一切進步的基礎或前提,在社會觀上主張漸進的改良主義。在他看來,中世紀神學是封建主反對民眾革命的“倒退學說”;18世紀啟蒙思想家包括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內的形而上學是一種“否定的學說”,目的在於破壞舊世界,並沒有告訴人們在破壞之餘如何建立新的秩序;19世紀當務之急是要建立新的,以建設為目的“積極的”亦即“肯定的”新學說,這就是“實證主義”。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學說,把重整法國革命後社會動盪的希望寄託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最終以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新宗教視為他的社會學任務。

人類理智發展的三階段說

孔德認為,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1)神學階段(約1300年以前),又名虛構階段。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對超自然力量和神的信仰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社會和自然界都被看成是神創的。神學階段又可分為拜物教信仰時期、多神教信仰時期和一神教信仰時期。

(2)形而上學階段(約1300~1800),又名抽象階段。特徵是崇拜抽象力並以抽象的本質如“自然界”為現存事物的終極原因,而不以人格化的神來解釋現實事物。這個階段是過渡性的,它可分為兩個時期,即批判的或破壞的時期和有機的或建設的時期。

(3)科學階段(1800年以後),又名實證階段。以科學信仰為其特徵。人們開始放棄以神祇自然界為現存事物的本質原因的探求,致力於觀察現象和探討支配自然和社會的規律。孔德認為,他所處的時代,神學思想已屬過去,支配現代人的將是科學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學思想為指引的工業社會;人類理智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決定著社會秩序的組成和社會進步的型別;與人類理智發展的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三階段相對應的社會組織形式,分別是軍事社會、法律社會和工業社會,相應的政權組織形式分別為神權政體、王權政體和共和政體。這樣,孔德就把人類社會歷史完全歸結為人類的理智發展史,因而與理智發展最高階段相匹配的社會組織形式──工業社會,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類的品格。

科學的分類

孔德認為,科學的任務在於發現一切事實和現象間的規律,有了科學知識便可預見未來。對科學分類只是主觀地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對科學分類的原則應當先從簡單的、普遍的和孤立的研究物件開始,擴充套件到複雜的、特殊的和有聯絡的研究物件,並依其次序加以排列。研究無機物的學科包括天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和化學;研究有機物的學科包括生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和社會物理學(即社會學),加上作為所有科學之基礎的數理科學,這 6類科學構成了實證科學的總體系。在後期著作《實證政治體系》中,孔德把倫理學從社會學中劃分出來,列為其體系中的第七類科學,並認為它是位於一切科學之上的最高的科學。其目的在於用基於倫理道德之上的精神秩序,去制衡建立在自由競爭之上的世俗的等級制度所導致的個人貪慾的過分膨脹,以調節市民社會由於財產和權力不平等所產生的社會危機。孔德賦予精神秩序以普遍人性的至高地位,最終以尋求一種關於人性的新宗教作為自己實證科學體系的終結。在他心目中,人類歷史既是一部人類理智的發展史,也是人性自身的成長史。

實證方法

孔德認為,研究社會現象,方法十分重要,不認真研究方法,在任何時候都難以求得真理。為了獲得實證的知識,他提出了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之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與自然界並無本質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應該貫徹到研究社會中去,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區分。孔德的這一思想,為後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社會學開創伊始就一直有嚴重爭議的問題之一。

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

孔德按物理學的分類方法把社會學分為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認為社會動力學是從社會變遷的連續階段和相互關係的過程來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規律。社會靜力學旨在研究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的結構關係以及彼此間持久不斷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幾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和相互關係的各個方面。其中家庭是社會靜力學方面最基本的單位,是聯絡個人和社會不可缺少的中介;社會起源於人的社會本能,而社會本能和個人本能可以在家庭中相互調節和融合。孔德主張把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看成是密切聯絡的和相互補充的科學。認為進步如果不同秩序結合一起,進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與進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無法建立。

影響和評價

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後來的É.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 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歷史條件的侷限,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例如,他試圖把社會學建成一門系統表達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綜合的社會科學的構想,已為當代科學知識的不斷分化以及社會學知識的專門化發展趨勢證明是行不通的;他看待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唯理智論傾向也為多維度的視角所取代;他關於實證科學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詰難。但是,孔德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