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中人居環境科學思想的應用論文

城市規劃中人居環境科學思想的應用論文

  人居環境”理論是研究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而城市作為我們賴以生存的人居環境,其規劃設計在這些年裡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如果要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創造一個絕佳的人居環境,那麼就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一“人居環境”理論的內涵

  我們既然將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包括人、城鎮、城市乃至城市連綿區,都歸類為人居環境,那麼把這樣龐大的人居環境作為研究物件,並進行多學科理論分析稱為人居環境科學,就是所謂的“人居環境”理論。“人居環境”要求使所有社會功能在滿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創造節約能源及材料的規劃設計且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二“人居環境”理論在城市規劃中應用的主要任務

  (1)借鑑前人對“人居環境”理論的研究精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於改善現代城市規劃的實踐和研究。

  (2)對現代城市規劃中的人口、職業、經濟發展狀況及趨勢發展進行深刻的探討與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儀器和已有研究的資料對城市規劃環境進行監測、評定和改造,判斷其制約和促進居民發展的因素,研究影響居民健康的具體原因。

  三“人居環境”理論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絕不僅僅是綠化或美觀的問題,我們對城市規劃設計首先就要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規劃設計的內容要求是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因而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但卻富有意義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規劃生態資源開發方面使用不當,這些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資源的浪費嚴重,造成資源相關環境的破壞,就像在非典期間,我們能感受到很多的難處。

  公共環境基礎設施、垃圾處理和汙染處理的力度不高;就業機會減少、貧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規劃的建築盲目模仿國外、喪失了城市的文化和個性,體現文化特徵的古建築歷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歷史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城市中大量鋼筋、水泥破壞了綠色生態;城市建築能耗高、浪費嚴重;城市人口密度過大,遭受災害的係數增加,公共安全凸現。把這些在這裡再給大家羅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人居環境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範圍和內容都是相當廣泛,包括經濟發展、社會關係、歷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個層面,這個不但是一個緊迫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問題。

  3.1.1 城市規劃設計忽視“以人為本”的基本設計理念。

  規劃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給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的。沒有對小區居民行為活動規律及使用的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關心居民身心與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鄰里關係變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與功能的相結合的方式,沒有從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規律等特點出發來考慮小區的規劃設計;不顧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積率的住宅利潤,盲目壓縮居住小區內的生活環境,使得建築之間太過緊密,居民沒有生活的私密性。這樣的小區規劃設計很難達到“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隱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環境,過度盲目的破壞自然資源。

  在我國許多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中,開發商只是打著“生態”、“自然”、“可持續發展”等口號去追求過高的利益,而沒有從因地制宜、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等多方面角度對小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導致原有環境中最有價值的資源,如水資源、生物資源、地形資源、植物資源等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造成人為的生活困難,很難達到居住小區與其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所謂的園林綠化也僅僅成為了規劃設計的形象點綴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空間缺失,居民的休閒娛樂生活難以維持。

  據相關資料統計,在有些居住小區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佔到這個小區總用地的 75%~80%,這根本達不到國家有關的標準,從而真正留給公共服務空間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間就這樣被壓縮了。居住小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不齊全,一些體育設施表現不突出,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陳舊的設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帶來了不安全的因素。應該合理地對居住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和空間進行規劃設計,強調居住小區的人文和交際功能,在此基礎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確定配置標準。

  3.1.4 缺乏成熟系統的理論體系來直接指導城市的規劃設計。

  近些年來,國外內一些學者及業內人士圍繞可持續發展觀、生態觀,或從環境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等方面對城市規劃設計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關於城市氣候的特徵及成因、影響居民舒適度的綜合因素、城市的規劃設計如何滿足居民從物質到心理需求等等,這些能夠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問題卻常常被忽視,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尚未成熟,實踐層次也更是不為多見的。

  因此,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高速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們對人居環境意識的認識開始不斷理性化地覺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區環境雙重選擇上,人們的價值取向也正在不斷向外延伸擴大。有人買大買平方,有人買高買空間,有人買地段買升值,有人買小區自然景觀,有人買人文環境文化氛圍等等,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物質到精神的更高層次的綜合追求。

  為了突出城市規劃設計的設計理念,當前最流行的說法叫做“人居環境”,“人居”就必須先要“安居”。本文透過這些現狀和背景的認識分析,提倡運用“人居環境”的先進思想對居住小區進行規劃設計,這對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研究有著十分積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 “人居環境”理論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導則

  4.1 依據人類因素,創造具備人性化的居住小區

  “人居環境”理論的人類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條件,在滿足人類因素的前提下,進行城市的規劃設計,這才是最重要的。在城市中的人類因素主要基點在於:一切從居民出發,滿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的雙方面的需求,同時避免受到威脅和傷害,保持自身安全和個人私密性,以及在城市中定向的需要,使人們能夠生活在健康舒適、安全環保的室內和室外的人居環境中。

  因此,人類因素可以直接理解為是一種體現在城市環境的方面,它不僅可以包括與居住相關聯的物理量值,諸如,居住小區內小環境所產生的溫度、溼度、通風性、噪音、光和空氣質量等;而且還應包括主觀性心理因素值,諸如,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平面空間佈局、院落的私密性保護、建築高度所帶來的視野景觀、建築的色彩和材料選擇等等,從而制止了因人居環境而引發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種疾病,從而增進鄰里的.人際關係,營造安全健康生活,迴歸自然關注社會。

  4.2 依託社會因素,創造滿足共享性的城市

  人類在社會環境中,便具有了社會性,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生活需要,相互之間進行分工協作,從事不同種類的活動和工作。因此,就需要合理組織城市中的各種生活空間和活動,城市在地域結構和空間結構上要順從並適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點,其中不僅包括居住小區內部的家庭內部之間、不同家庭之間、不同年齡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包括居住小區外居民與外來者之間的種種關係,最終促進整個居住小區的和諧幸福的可持續發展。

  4.3 完善清晰的支撐因素,創造富有安全性的居住小區

  支撐因素的規劃設計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有超前的思想,使小區更具現代化氣息,特別要注意智慧化科技化,實現建設高舒適度,低能耗居住小區的目標要求。整體規劃設計時,要使居住小區格局完整,疏密得當,要使得建築群體之間最大限度的合理共存,使居住小區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引領居住未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與能源,合理分級規劃道路交通,做到“人車分流”的效果;高科技支撐因素帶給小區前所未有的安全度。

  4.4 完備多變的建築因素,創造體現舒適性的居住小區

  建築是家庭生活的密切場所,建築不是愈豪華、愈奢侈愈好。合理的規劃設計好建築更能體現居住的溫馨、親切的舒適度,建築規劃設計的不合理,只能引起居住者心理不安,承受不適、不健康的心理壓力。以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為目標,確保不同社會群體基本的生活居住環境,使其具備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適性;應經濟、合理地使用土地和空間,節約土地、水資源、材料和能源;應該規劃方便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各種生活配套要齊全,各種活動場地、場所要足夠,並且靠近公共交通站和就業密集區;應符合社會融合的原則,共生互惠,便於交往,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對公共設施空間的需求;在建築的設計上要新穎,色調要協調,風格要跟上潮流。

  4.5 配置豐富的自然因素,創造滿足自然性的城市

  人是自然之子,只有與自然因素融為一體才能夠生活生存。在城市規劃時,要根據城市內的地貌特徵、土地面積及形態、土質條件及水資源情況進行規劃設計。對原始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加上人工的美化,是我國景觀美學的一大特點。把水體按人工的需求進行改道,沿街道修建河流,建築物前後種植花草樹木,小區內修噴泉、養魚池等,這種改造要有藝術性、實用性、科學性,符合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所以,人們不斷地、永不退縮地追求著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森林、草原、田園等自然景物這才是人們所向往的;人們喜歡春天的和風細雨,熱愛夏天的陽光浪漫,鍾愛碩果累累的秋日,迷戀冬日的雪花飄揚,這些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自然生態的城市。

  結語:

  本文為“人居環境”理論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今後在城市規劃中需要有成熟的理論,即“人居環境”理論來指導規劃設計的完成,再加上實地考察的方法,最後落實到設計和施工上,循序漸進,這樣我國城市規劃設計才能更好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