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雷,B.
[拼音]:Kaize
[英文]:Georg Kaiser (1878~1945)
德國劇作家。生於馬格德堡一商人家庭。曾去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經商 3年,1901年因病回國。1905年開始戲劇創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品經常演出。1933年納粹當政,他的戲被禁演。1938年流亡瑞士。後在瑞士的阿斯科納逝世。
凱澤一生寫了大約70齣戲。他最初受尼采和格奧爾格的影響,後來又受斯特林堡、魏德金德和施特恩海姆的影響,並發展成為別具一格的表現主義劇作家。他對資本主義現實持否定態度,對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了本質和價值感到憤慨。他探求人的“復興”的道路,如何使人再變成人,尋找“新人”是他作品的中心主題。他的劇作題材廣泛,語言簡練,常有象徵性和電報式的簡短語句。他對戲劇的形式進行了多種試驗,曾試圖把電影和聲光效果等引入戲劇。他的劇本具有數學式的邏輯結構,因而有人稱他是“思維劇作家”。
凱澤第一部引人注目的劇本《加來市的居民》(1914),以英法百年戰爭為背景,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中的“新人”,他為拯救被英軍圍困的城市而獻身。《從清晨到午夜》(1916)寫一個銀行出納員力圖擺脫金錢勢力的束縛、結果仍被金錢勢力吞沒的故事。《珊瑚》(1917)、《煤氣廠》(2部,1918、1920)是人物和故事都先後銜接的3部劇作。作者為反對資本主義剝削而提出了烏托邦式的解決辦法,其中包括把利潤分給工人,以便把被降低成“勞動動物”的“群眾”變成真正的人。《並存》(1923)描寫一個當鋪商人為了救人而遭到厄運。《士兵田中》(1940)和《八音盒》(1943)的主題是反對軍國主義和戰爭。凱澤晚年主要寫散文和詩歌,大多沒有發表。短篇小說《一個學者》批判納粹統治時某些自然科學家的非人道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