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

[拼音]:Bazhong moya zaoxiang

中國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位於四川省巴中縣城四周。環城4龕原各為一石刻造像群,東、西、北3龕開鑿年代以西龕為最早。現尚有隋大業五年(609)1龕。這 3處石刻以唐代所開鑿的為主體,曾盛極一時,但現僅存殘破的龕壁,唯有南龕分佈在雲屏石、山門石和佛爺灣3處較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石刻作品。南龕現存 140餘龕,其中130龕為唐代所開,其餘為宋代以後所開,大小造像1800餘身,30餘處造像和裝修題記。主要集中在神仙坡崖壁上,從上至下大致分為3層,大小龕錯雜,密如蜂房。其中最大龕為103號毗盧舍那龕,高5米,坐佛通高4.45米;最小龕為72號雙觀音龕為30×40釐米;造像最多龕為12號千佛龕。南龕石刻以觀音造像為最多,除以脅侍出現在佛身邊外,還大量以主尊和單身造像形式出現。這些觀音形象,均表現為肌膚細膩豐滿,體態婀娜多姿,容顏嫵媚動人等女性體態特徵。

此外,83號龕的三佛,袒左披袈裟及手印均與一般造像相反,如從鏡中所見,三佛中的中佛為雙頭佛,尤為奇特。68、71、81號龕中的鬼子母佛(南龕唐碑中對訶梨帝母的稱謂)刻成 9個小孩簇擁著世俗服裝的貴婦人席地而坐,116號龕的天王刻成腳穿草鞋等,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南龕石刻多用簡練、概括的分層平面相疊來表現衣飾、頭飾及瓔珞等,並在平面施以精美多變的凹凸刻線以豐富表現效果。其中對佛、菩薩的面部採取大塊面的處理手法,以減少陰影,對天王、力士及護法神等的身體各部分都用多塊面、多細部的手法,使其肌肉暴張,孔武有力。南龕的龕楣,以雙層雙簷建築和山花蕉葉佛道帳為基本形式,滿布圖案裝飾。除石刻造像外,南龕還存有20餘座摩崖浮雕舍利塔。

另外,水寧寺造像也是巴中縣儲存較好的唐代摩崖造像。水寧寺,又名始寧寺,位於縣城東南45公里處,已毀。現存11龕,126身造像,造像內容和題材與南龕相同,其中菩薩、脅侍弟子及飛天等形象刻畫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