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塔塔

[拼音]:chaoxian Qingtong Shidai he Zaoqi Tieqi Shidai kaogu

朝鮮青銅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0~前 5世紀。其文化以素面陶器為特徵,因而被稱為無紋陶文化。早期鐵器時代年代大體在前4世紀至公元前後,以細形銅劍和多鈕細紋銅鏡為代表。朝鮮境內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遺存分佈較廣,主要遺址有平安北道寧邊郡細竹裡遺址、義州郡美鬆裡遺址、黃海北道松林市石灘裡遺址等。

青銅時代遺存

這一時期遺址的範圍較新石器時代為大。聚落多由6~7座房屋組成,最多的達30餘座。房址均為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居址,面積一般約30~40平方米,個別的達60~70平方米,屋頂用木柱支撐,居住面的中央設灶。居民經營稻作農業,在十來處遺址中發現有炭化稻米。

墓葬發現頗多,以石棚和石棺為代表。石棚又稱“支石墓”,用巨石構築而成,其形制可分為北方式和南方式兩類:北方式作桌形,即以石板構成的四壁支撐巨大的蓋石,主要分佈於朝鮮半島的中部及其以北;南方式作棋盤形,上為巨大厚重的蓋石,下以數塊小石支撐,主要分佈於半島南部,在日本也有發現。石棺系用石板或石塊砌成,有的還用礫石在其周圍壘起石冢。各類墓葬中往往出土以軟質石料模仿青銅器而磨成的石劍、石鏃等明器,也有以陶器和青銅泡飾隨葬的。

磨製石器相當發達,種類和數量都比以前顯著增加,除鏟、鐮、半月形刀、磨盤和磨棒等農具外,尚有斧、鑿、有段石錛、環狀石斧、多頭石斧、矛和鏃等,後兩種當屬武器。陶器一般為褐色粗陶,器形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甕最為常見,另有碗、豆、罐、壺和假圈足缽等。稍晚出現陶質細膩的磨光紅陶和黑陶,在咸鏡北道雄基郡鬆坪洞和草島等遺址還發現少量彩陶。青銅器較少發現,一般為泡飾類小件器物。大型器僅見有曲刃短莖式青銅短劍(見青銅短劍墓)。

早期鐵器時代遺存

這個時期的聚落情況不詳,僅發現個別半地穴式房址。墓葬以土坑墓和甕棺葬為代表,主要隨葬品為細形銅劍、多鈕細紋銅鏡和鐵劍等。磨製石器顯著減少。青銅器比較普遍。鐵器除劍、矛、鏃、斧外,在平安北道渭源郡龍淵洞遺址還發現了鋤、鐮和銍(半月形刀)等農具。在慶尚南道金海貝丘等遺址中發現的金海式陶器,是在無紋陶器的基礎上,吸收了漢式陶器的製作技術而出現的飾繩紋、方格紋的灰陶。出土的陶甑和炭化稻米塊表明,隨著農業的發達,穀類作物已成為日常的主要食物。

細形銅劍和多鈕細紋銅鏡是朝鮮早期鐵器時代的代表性遺物。細形銅劍與曲刃短莖式青銅短劍相似,系由其發展而來,但劍葉細窄,節尖下移而兩側略作凹入狀,脊部出現節帶。多鈕細紋銅鏡背部有兩鈕,個別的三鈕,飾以幾何形細紋。另有一種無胡的銅戈,援上有脊和雙穿。

起源與年代

朝鮮半島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而在篦紋陶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無紋陶文化尤富特徵。無紋陶文化的年代上限,根據最近的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前10世紀;下限因地區而有所不同,西北部約為前4~前3世紀,中南部和東北部則延續到前1世紀。

朝鮮半島在青銅時代與早期鐵器時代,與周圍地區存在著文化聯絡。在朝鮮北部各地,曾發現中國戰國時代燕國的貨幣明刀錢,並有戰國式的青銅兵器和鐵器等與之共存。在漢代遺蹟和遺物相當集中的樂浪郡轄區,也偶有細形銅劍等遺物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