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顏
[拼音]:xuanfengzhuang
中國古書裝幀形式之一。流行 3種說法:
(1)認為古書的經摺裝就是旋風裝。美國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錢存訓的《中國古代書史》稱:“書籍的卷軸形式,一直延續作用到 9世紀唐代末葉,才被摺疊的形式所取代。自此而後 ,中國書籍的形式便逐漸演變 。最初的摺疊式,稱為‘旋風裝’或‘經摺裝’”。這就是說,旋風裝就是經摺裝,或者說經摺裝也可以稱為旋風裝。
(2)認為旋風裝是在經摺裝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劉國鈞、鄭如斯的《中國書的故事》中說:“大約在經摺裝出現不久,有人發現這樣容易散開,容易折斷,於是就想辦法,用一張大紙對摺起來,一半粘在書的最前葉,另一半從書的右邊包到書背,粘在書的末葉。這樣,在拿取時,就不會有散開扯斷書葉的危險。如果從第一葉翻起,直翻到最後,仍可接連翻到第一葉 。迴環往復 ,不會間斷,因此, 就把它稱為‘旋風裝’。旋風裝是經摺裝的變形。經摺裝和旋風裝大概是在 9世紀中葉出現的。”③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裝幀形式及歷代諸家對此的稱謂,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旋風裝是卷軸裝到冊葉裝的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裝幀方式,是以一幅比書葉略寬略厚的長條紙作底,而後將單面書字的首葉全幅粘裱於底紙右端。其餘書葉因均系雙面書字,故以每葉右邊無字之空條處粘一紙條,逐葉向左鱗次相錯地粘裱在每葉之外的底紙上。由於每葉都是粘在上一葉的底下,故右邊粘連處看不出相錯的粘連縫痕,而左邊則形成上葉壓下葉的錯落相積的狀況。收藏時,與卷軸裝卷向相反 ,是從首向尾捲起 。從外表看,仍是卷軸裝,但內部書葉卻逐次朝一個方向捲旋轉起,宛如自然界的旋風,故古人稱它為旋風葉子、旋風葉卷子,即旋風裝。因其書葉鱗次櫛比,貌似龍鱗,故又稱龍鱗裝。開啟來翻閱時,除首葉因全幅粘裱於底紙上不能翻動外,其餘書葉均能和閱覽現代書籍一樣,逐葉隨意翻覽。這種裝幀形式既保留了卷軸裝的外殼,又解決了翻檢不方便的矛盾,是對卷軸裝的一種改進。待到書葉擺脫掉粘裱自身的底紙,冊葉裝便真正產生了。(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