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田嘉章

[拼音]:yiwen

[英文]:Yi writing system

中國彝族固有的文字。舊稱“羅羅文”或“倮文”,史書有稱為“爨文”的。爨原為姓氏,後變為族名。唐樊綽《蠻書》名類篇中即已稱彝為爨,明、清以來的漢文方誌中多稱彝族文字為“爨字”,如《天啟滇志》卷三十《爨夷條》:“有夷經,皆爨字,狀類蝌蚪。”

彝文屬於表意文字,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從形體上看雖與漢字很接近,實際不是從漢字演變出來的。但從彝文的體制來看,有些是仿漢字造字法的。如彝文中也有指事、象形文字。彝文的象形文字也同漢文一樣,越往後期,象形作用越小,如“頭”今彝文作“

”明代《水西大渡河建石橋碑記》和較古的彝文抄本中多作

,還有的寫成“

”的,頭上還保留著毛髮,更接近於象形。又如

“飯”,

“肩胛骨”,還有以較突出的部分象形的,如

“臉”,突出鼻形,因鼻在面部是較突出的部分。在象形字中有的近似漢字的會意字,如

“孵”,表示鳥在有卵的巢上孵幼雛的意思。由於彝文字數較少,全靠象形表意字不能適應語言發展的需要,同音假借字越來越多,因此有的學者則認為是一種音節文字。

彝文創自何時,向無定論,今存彝文文獻、古籍,過去中外學者認為最早見於明代刻石。如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祿勸縣的《鐫字崖》,刻有彝、漢兩種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刻石。稍晚的有貴州大方縣安氏土司彝漢對照的《千歲衢碑記》,鐫於嘉靖丙午年(1546)。近年大方縣又發現明代的銅鐘,鐘面鑄有彝、漢兩種文字,鑄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是現存最早的彝文文獻。(見彩圖)大方縣水西大渡河石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有《水西大渡河建石橋碑記》,刻有彝、漢兩種文字,彝文記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歷史,共有1922個字,是現存字數最多的彝文刻石,也是研究彝族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的珍貴資料。(見彩圖)

彝文經書,主要是手抄本,刻本很少。彝文書寫一般由左向右直書,四川涼山一帶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橫書。經書以有關宗教作祭的較多,也有部分歷史、哲學、文學、醫藥的書籍,約可分為9類:

(1)祭經:專記宗教祭祀的淵源及儀式。

(2)占卜:記載各種占卜術,如獸骨卜、雞骨卜、卦版卜、牲血卜、魚卜、雞卵卜、草卜、畫地卜、籤卜,以及占夢問課等。

(3)曆法:記天文節令、歲月、沖剋等。

(4)譜牒:各支系之宗譜及其發源地。

(5)詩文:古人之詩歌及理論作品,如女詩人普籌荷格之《抗婚歌》,流傳至今。

(6)倫理:記日常應守之條律及待人接物的態度。

(7)歷史:記歷代先祖的功績及各種建樹,如《彝漢天地》中即記載彝族與漢族之歷史關係。

(8)神話:如洪水神話和巫師渡海下凡等。

(9)譯著:多為以彝文翻譯其他民族文獻,或根據本族之風俗習慣加以註釋。如彝文所譯之《太上感應篇》,每節都有註釋及講解,講解中反映出彝族的習俗及其對於人生的看法。

現存彝文經書手抄本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由於彝語有 6個方言,各地方言差異較大,代音的文字也因地各異,是造成彝文經書難解的原因之一。為使彝文能更好地為各方言區服務,1975年四川涼山彝族地區以喜德語音為標準音,以“聖乍”話為基礎方言已制訂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共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設計“彝語拼音符號”,便於注音學習。這個試行方案已在四川彝區推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