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

[拼音]:Zhu Guangqian

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中文系,次年進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後,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執教,並與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葉聖陶、豐子愷等人在上海成立立達學園,籌辦開明書店和《一般》雜誌(後改名《中學生》)。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同時在法國巴黎大學註冊,後又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秋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並曾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文學院代理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朱光潛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歷任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職。

朱光潛出身書香世家,幼承庭訓,熟讀經書。後來偶然得讀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這部書給朱光潛啟示了一個新天地。他“開始嚮往‘新學’”,並“對於小說戲劇發生興趣”(《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在國外留學期間,他又廣泛接觸西方現代文化,主要興趣在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當他發覺美學是這幾門學科的共同聯絡線索後,終於走上了美學研究的道路。

《文藝心理學》和《詩論》是朱光潛1933年回國以前的代表作。前者是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和闡述文藝心理學的專門著作,在這一領域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書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學史上的思想資料,介紹克羅齊的直覺說、布洛的距離說、立普斯的移情說、谷魯斯的內摹仿說等各派學說外,還從中歸納出一些文藝批評的原理,運用於分析文學現象,從而開闊了文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在當時學術、文藝界有較大影響。根據《文藝心理學》改作的通俗讀本《談美》,曾在青年讀者中廣為傳播。《詩論》從建立詩學的角度著眼,廣泛涉及詩的起源、詩的性質、詩的特徵等詩學基本理論問題;又從分析具體詩歌作品入手,著重研究了中國詩歌的節奏和聲韻;並從漢賦的影響和佛經的翻譯、梵音的輸入,探討了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詩論》的寫作包含著推動新詩創作的目的。朱光潛認為當時迫切需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固有的傳統究竟有幾分可以沿襲,一是外來的影響究竟有幾分可以接受”。這兩個問題的正確解決,對於推動新詩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他採用了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既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縱向比較,又以中外詩歌進行橫向比較,即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詩論。

1933年朱光潛回國之後,在執教之餘,繼續從事美學和文學研究工作。主要是結合新文學運動的實際,撰寫論文和書評,文章分別收入《孟實文抄》(後略作增刪,改名為《我與文學及其他》)和《談文學》中。同時,他還加強了和作家們的聯絡。約在1936年初,邀集北平的一些詩人學者樑宗岱、朱自清、馮至、俞平伯、卞之琳、何其芳、沈從文、李健吾、曹葆華等,組成“讀詩會”;同年5月,又與胡適、顧頡剛、羅常培、吳世昌、沈從文等發起成立“中國風謠學會”。1937年5月,《文學雜誌》創刊,朱光潛任主編。他在發刊詞中提出了“自由生髮,自由討論”的口號。這個刊物成為“京派”作家的主要陣地,在當時文藝界有過較大影響。這一階段,朱光潛在文學理論研究中一方面明確表示反對文學創作以偵探、色情、黑幕、風花雪月、口號教條為內容,反對作家抱“無病呻吟”、“油腔滑調”、“黨同伐異”、“道學冬烘”、“塗脂抹粉”的創作態度;另一方面又主張文藝要與生活保持“距離”,提倡“冷靜超脫”,推崇“靜穆”。他過去美學著作中的“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業”的“無所為而為”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光潛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學理論問題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成為美學界一個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還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

朱光潛的著作,除了上面舉述的以外,還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變態心理學派別》、《變態心理學》、《談修養》、《克羅齊哲學述評》、《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藝文雜談》。翻譯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圖、克羅齊、黑格爾、萊辛、維柯等人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