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法令

[拼音]:Haoputeman

[英文]: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

德國劇作家。

生平

1862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東部西里西亞的上薩爾茨布倫(現屬波蘭),父親是旅店老闆。豪普特曼青年時代曾習繪畫、雕塑、歷史和表演藝術。1885年定居在柏林郊區,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並與自然主義文學團體“突破社”發生聯絡。1887~1888年相繼發表短篇小說《狂歡節》和《鐵道守路人蒂爾》。1889年第一部劇作《日出之前》在柏林自由舞臺首演成功,一舉成為德國自然主義戲劇代表人物。1896年因創作《漢奈蕾昇天記》(1893)而獲得格里爾帕策獎金。1899年又因創作《車伕亨舍爾》(1898)第二次獲得格里爾帕策獎金。1912年獲諾貝爾獎金。德國萊比錫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相繼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19世紀80年代之後,一方面豪普特曼戲劇創作碩果累累,另一方面圍繞著他的爭論也日益激烈。1890年柏林警察局禁止公開上演他的劇本《織工》(1892)。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拒絕向他頒發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豪普特曼對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認識不清,以為德國是在抵抗外來勢力。當法國作家R.羅蘭要求他譴責德國發動帝國主義戰爭時,遭到拒絕。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很快便覺醒過來。戰後,他表示擁護德國第一個共和國,魏瑪共和國視他為德國精神界的代表,授予他勳章。1924年維也納造型藝術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1928年普魯士作家協會吸收他為會員,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授予他歌德獎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動盪年代,他到處呼籲統一,宣傳人道主義思想,在政治上卻採取不介入黨派鬥爭的態度。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豪普特曼隱居在阿格奈滕多夫。1945年秋天,約·羅·貝希爾前去拜訪,請他出來擔任文化聯盟主席,參與德國戰後的民主復興工作,他欣然應允,在準備遷往柏林前夕,於1946年6月6日逝世。

劇作

豪普特曼是在歐洲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下開始戲劇創作的,他的創作受當時流行的資產階級社會學、遺傳學影響頗深。但他並不拘泥於自然主義的藝術主張,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性質,如19世紀末創作的所謂“家庭戲劇”和描寫社會基本矛盾衝突的所謂“時代戲劇”。豪普特曼使一度處於停滯狀態的德國戲劇重新呈現出活力。他的劇作表現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被侮辱、被損害的人們為人的尊嚴所進行的多方面的鬥爭,他的自然主義劇作是反映特定社會狀況的歷史性文獻。其中某些劇本,在藝術上帶有明顯的敘事文學傾向,被稱為現代史詩劇的先驅。

他的第一部劇作《日出之前》以西里西亞農村為背景,運用自然主義手法通過對一戶農民家庭的描寫,反映了德國由農業經濟走向工業化過程中資產階級家庭的衰落、農民階級的急劇分化、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廣大下層人民群眾的貧困化。作者把劇中一對戀人──幻想進行社會改革的作家阿爾弗雷德·羅特和執意擺脫罪惡家庭關係的海倫的悲劇,歸結為酒精中毒和遺傳,暴露了他歷史觀的侷限性。

1890~1891年,自由舞臺又相繼上演了豪普特曼的《和平節》(1890)和《孤獨的人》(1891)。前者依舊是表現遺傳問題,後者表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由於性格的猶豫不決,在事業和愛情上都遭到失敗的故事。

19世紀90年代初期,豪普特曼的戲劇創作轉向直接描寫尖銳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矛盾。《織工》(1892)以1844年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題材,在德國戲劇史上第一次描寫了無產階級形象,表現了無產階級的群眾性鬥爭,控訴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罪行。這是豪普特曼最著名的劇作。它在藝術上打破了傳統戲劇塑造單一中心人物的方法,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集體,他們有著共同的遭遇、追求和感受,他們被苦難的生活捆在一起,於是同心協力為自身的解放而鬥爭。作者對每個人物都進行了精心雕琢。一首當年流行在織工中的《血腥的法庭》歌曲,貫穿全劇始終,使之成為作品的主旋律。劇本採用經過加工提煉的方言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了地方色彩。

豪普特曼的《獺皮》(1893)被稱為“偷竊喜劇”。劇本通過一個表面頭腦簡單,實則很有心計的洗衣婦沃爾夫大娘巧妙地瞞過地方警察、密探偷竊木材和獺皮的故事,辛辣地揭露和諷刺了普魯士官吏的愚蠢、剛愎自用與政權機構的腐敗。豪普特曼在戲劇結尾處,讓案件不了了之,被盜者甘認倒黴,盜竊者被宣佈為誠實的良民,無能的斷案者繼續當官,生活依然如故。這一方面說明作者在理論上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有意識地使他的劇本有別於古典戲劇的結構方法;另一方面也表露了作者對於戲劇史詩化傾向的偏愛。《獺皮》在德國戲劇史上與 G.E.萊辛的《明娜·封·巴爾赫姆》、H.von克萊斯特的《破甕記》並稱為德國3大喜劇。8年之後,作者又創作一出悲喜劇《火災》(1901)作為《獺皮》的續篇,但由於女主人公帶有明顯的市儈習氣,她的行為和結局並不能像沃爾夫大娘那樣令人同情。

1893年11月《漢奈蕾昇天記》在柏林德意志劇院上演,它標誌著作者藝術活動天地的擴大。劇本描寫一個受養父虐待的少女投河自殺未遂,被救後送入貧民救濟院,在昏迷狀態中產生了擺脫飢餓、困苦,被天使引入幸福天堂的幻覺。此劇被稱為“幻夢戲劇”。作者把現實世界與基督教神話巧妙地揉在一起,在對比中表現人間苦難,為那個時代的社會提供了一面鏡子,表達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義感情。戲劇史家們認為豪普特曼這部劇作及其以後的《可憐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都具有“新浪漫主義”傾向,屬於M.梅特林克、J.A.斯特林堡、霍夫曼斯塔爾所代表的抒情戲劇之列。

《弗洛里昂·蓋耶》(1896)以16世紀上半葉德國農民戰爭為題材,描寫了一個具有矛盾性格的騎士在農民戰爭中的悲劇性結局。主人公蓋耶既參加農民鬥爭的行列,決心搗毀貴族的“老鴰窩”,卻又幻想出現一個“人民的皇帝”,以保持中世紀的騎士制度。由於表現在主人公身上的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無法調和,初次上演不能為觀眾理解,反應十分冷淡。《車伕亨舍爾》(1899)和《羅澤·貝恩特》(1903)是豪普特曼以婚姻和愛情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它們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里西亞農村為背景,以自然主義手法表現了那些粗獷的普通人的悲劇性遭遇。《大老鼠》(1911)是一部具有強烈社會批判性的劇本,生動地描寫了發生在柏林一家公寓裡的種種風流韻事,以象徵筆法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面臨崩潰的趨勢。

豪普特曼戲劇創作的主要成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已經完成。此後的作品遠不如早期作品,只有1932年創作的《日落之前》至80年代尚有一定的藝術魅力。這部劇作描寫70歲的出版家馬蒂亞斯·克拉森,因欲與一個20歲的少女莫肯·彼得斯結婚而引起父子兩代人的糾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不利變化,豪普特曼逐漸脫離了現實題材,向古典擷取精英。他的《阿特里德斯四部曲》〔包括《伊菲革涅亞在德爾菲》(1940)、《伊菲革涅亞在陶里斯》(1942)、《阿加門農之死》(1942)和《埃萊克特拉》(1944)〕描寫古希臘傳說中阿特里德斯因犯罪而遭到神譴的悲劇故事。由於題材久遠,語言不夠通俗,風格不夠一致,藝術上亦顯粗糙,因而始終未能獲得理想的演出效果。

豪普特曼除創作了40多部劇本外,還寫過許多詩歌、散文等。 他的劇本《織工》和《獺皮》、《沉鍾》 在“五四”運動以後介紹到中國,對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有過一定影響。

參考書目

Karl S. Guthke,Gerhart Haupamann,Weltbild im Werk,Gttingen,1961.

Eberhard Hilscher,Gerhart Hauptmann,Berlin,1969.

Thomas Mann,Gerhart Hauptmann,Gutersioh,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