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內府抄本四庫全書
[拼音]:chaochang ertong
[英文]:supernormal children
指智慧發展明顯超過同年齡常態兒童發展水平或具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兒童。如有的兒童自幼就能獨立閱讀和寫作,有的心算能力非凡,數學才能出眾,有的善長詩畫、書法等等。一般地說,超常兒童就是智慧出類拔萃的兒童,在國外稱為天才兒童。
最早對天才人物進行科學研究的是英國人類學家F.高爾頓,他對 977個名人的家族系譜進行了調查分析。1869年發表了《遺傳的天才》一書。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L.M.特曼首先用智力測驗鑑別和研究天才兒童。1921~1922年,他用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鑑別出1528名天才兒童,平均智商為140多,並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此後40多年內, 標準化的智力測驗便成了西方鑑別和研究天才兒童的工具。他們把在測驗中得分最高的那一部分兒童(通常智商在130~140以上者)確定為天才兒童。50年代後,有些心理學家發現利用智商預測天才有侷限性。例如不能鑑別兒童的創造能力等。一些研究者便開始探討兒童的創造能力,各種測定創造力的測驗相繼出現。同時,一些研究者開始注意兒童的行為表現,並參照了家長和教師提供的觀察材料。70年代初,有的研究者通過教育教學實驗(如為具有數學才能的少年開辦快速數學實驗班等)來發現天才,並探討教育在加速這類兒童成長上的巨大可能性和作用。
“超常”是在較好的自然素質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環境影響而發展的結果。超常智慧是潛在的,也是有現實表現的;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髮展變化的。
近年來,中國心理學界對超常兒童開展了協作研究。對鑑別超常兒童採取了多方面的指標,智慧方面以思維為主,兼顧感知覺、記憶和語言等。而兒童實際表現的特殊才能或特別突出的學習能力和成就則是又一方面的指標。鑑別時不僅重視反應的結果和速度,更重視反應的過程、特點和水平。此外,對兒童的個性品質方面,要根據所要鑑別的方面和指標,採用適合的具體方法,例如觀察、實驗、測驗、談話、作業分析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對於初選的超常兒童,還要在追蹤研究過程中,結合教育培養,進行一個時期的考察,把鑑別與追蹤研究和教育培養結合起來進行。
超常兒童與常態兒童的心理髮展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別性,而超常兒童作為一個總體,又表現出多種型別和不同發展水平。儘管如此,在不同型別的超常兒童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感知覺(觀察力)非常敏銳;注意高度集中,又能適當分配;識記快,保持持久;想象豐富,活躍;思維敏捷,理解力強,並善於比較分析關係,概括實質,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他們求知慾旺盛、興趣廣泛或專深,進取心強,一旦想學或幹什麼,就往往有一種非學會幹好不可的倔勁,他們具有排除各種干擾,戰勝各種困難,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對於各個超常兒童來說,由於這些心理特點不同的發展水平和結合方式,而表現出各自的獨具特色的才能,並形成不同的型別,如小科學家,小發明家,小詩人,小畫家,小影星,小健將等。
近年來的調查和追蹤研究結果表明,超常兒童絕大多數都有比較好的早期教育。這說明兒童遺傳素質的優異只提供發展為超常兒童的可能性,而適當的教育(早期教育)、環境影響,是使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超常是難以出現的;而超常智慧的繼續保持和發展,又要求相應的教育和社會條件。
近年來,中國有關部門開始重視對超常兒童的因材施教,有些學校允許超常兒童破格提前入學、插班或跳級,有的大學還設有少年班等。這些都為超常兒童加速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見彩圖)
參考書目
Robert M.Liebert, et al, Developmentɑl Psychology, The Intellectuɑlly Exceptionɑl, Prentice-Hall, Inc.,New Jersey,1977.
Khatena Joe, Educɑtionɑl Psychology of the Gifted,John Wiley & Sons,1982.
中國超常兒童追蹤研究協作組編:《智蕾初綻,超常兒童追蹤研究三年》,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寧,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