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華(1927~1952)

[拼音]:Qingdai Baoxi

[英文]:Imperial Seal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中國清朝皇帝釋出詔書、敕諭時鈐用的印章,俗稱25寶。清初寶璽有29種,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希望清朝也能傳至25世,因而欽定寶璽為25種,後世就稱這25方印章為25寶。其內容及排列順序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新選定的 25 寶,除其中一方“皇帝之寶”是滿文印外,其餘均用漢、滿兩種文字篆刻,漢字用篆書,滿文用本字,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認為用兩種書體不協調,遂決定除“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以及滿文“皇帝之寶”四印“均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外,其餘檀香木“皇帝之寶”以下的21寶,一律改鐫,將其中的滿文字字全部改用篆體鐫刻。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25寶,就是乾隆十三年欽定並陸續改鐫的新印。

25寶的質地,除漢、滿文“皇帝之寶”用檀香木鐫制外,其餘為玉質或金質。紐式有交龍、蹲龍、盤龍3種,這些紐式只有帝后印章才能使用。印體碩大,最大的為“廣運之寶”,有19.2釐米見方,最小的為“皇帝尊親之寶”,每邊邊長 6.8釐米。清25寶的印文內容多數沿用明代寶璽,並參照明代制度,明確規定了每方寶璽的應用範圍,如規定“大清嗣天子寶”應用於“以章繼繩”,“皇帝尊親之寶”應用於“以薦徽號”。但在實際使用中,並不完全遵循這些規定。比較常用的是檀香木“皇帝之寶”以下的21寶,清初鐫刻的前 4寶一般不用。21寶中,使用最多的是檀香木“皇帝之寶”及玉質“敕命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