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茨,D.

[拼音]:yongxin xiaogu

江西曲種。源於道情。相傳在清道光年間形成於江西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殘疾的養濟院裡的盲藝人傳唱謀生的漁鼓形式。後來有永新的盲藝人改用小鼓伴奏,並在語言音調、表演風格上有所變化,演唱一些從戲曲、小說中改編的短篇曲目,逐漸發展到編唱長篇曲詞,並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曲種。永新小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演唱者腰繫雙面小皮鼓,敲鼓擊節。唱腔脫胎於漁鼓,句式和板腔結構同漁鼓有相似之處,但又有發展變化。曲調跳躍起伏,跌宕多姿,能敘事也能抒情。主要有平腔、高腔兩種,平腔穩健深沉,旋律多往下行,長於表現詼諧、諷刺題材;高腔高昂熱情有力,旋律多往上行,適合表現讚揚歌頌題材。傳統曲目有《賣花記》、《私訪長安》等30多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重視民間藝術,曾組織永新小鼓藝人到各處說唱,鼓動群眾參加革命鬥爭,編唱了《打倒軍閥列強》、《勸白軍士兵反水》、《鬧暴動》等曲目,使永新小鼓流行到泰和、遂川、寧岡、井岡山及安福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了《兄妹送糧》等優秀曲目,永新小鼓流行的地區也日益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