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黃荊葉
藥材名稱:鷩雉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赤鷩(《山海經》),
(《漢書》),採雞(《逸周書》),錦雞(《禽經》),金雞(《綱目》)。
基源:為雉科錦雞屬動物紅腹錦雞,藥用其肉。錦雞屬中國有2種,均藥用。
原動物: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Linnaeus),又名金雞、架雞、毛毛雞(《中國藥用動物志》)。
歷史:本品首載於《本草拾遺》。《綱目》載於第48卷禽之二。時珍曰:“山雞出南越諸山中,湖南,湖北亦有之。狀如小雞,其冠亦小,背有黃赤文,綠項紅腹紅嘴。……此乃爾雅所謂,
,山雞者也。”所述與今之紅腹錦雞相等。
形態:雄鳥體長約1m,體重約730g,頭上具金黃色絲狀羽冠,覆蓋於頸上;臉、頦和喉均鏽紅色;後頸圍以桔紅色的扇狀羽,形成披肩狀,各羽羽緣鑲以藍黑色雙條細邊;上背黑綠;羽緣絨黑;肩羽暗紅,翅的最內側飛羽和覆羽藍紫色,其他部分主要為棕黃褐色,下背和腰為濃金黃色,具各羽的羽支散離如發;中央尾羽黑褐,佈滿著桂黃色點斑;外側尾羽呈桂黃和黑褐色波狀橫斑相間狀;尾上覆羽與此相同,端部狹長而轉為深紅色。尾羽較長,約為體長的7/10。下體自喉以下純深紅色,肛周淡栗色。
雌鳥,體長640mm左右,體重630g左右,通體顯棕褐色。頭和後頸黑褐雜以淡棕色;上背棕色而具黑褐色橫斑,翅上橫斑更粗;上體全部棕褐色,滿布黑色囊狀細點;尾羽與背幾乎同色;下體除腹部幾乎純淡黃色外,均與上體大致相同。(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225頁.圖309)
生境與分佈:多棲息于山間多巖而突出的臺地和荒蕪而峻峭的巖坡,出沒於灌叢或竹林間,夜間宿止於松樹低枝上。分佈於青海、甘肅、陝西、貴州、湖南、廣西等地。
藥性
性味:甘,溫。微毒。《醫林纂要》:“甘、辛,溫。”
功效:溫中補虛,益肝和血。
主治:血痔,癰瘡腫毒,貧血體弱。
用法用量:全體燒存性,每服3g。或煮食。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中國動物藥》:“治貧血體弱:金雞1只去毛及內臟,黃精50g,首烏50g,黃芪30g納入雞腹中,水煮熟爛,食肉飲汁。” ②《中國動物藥》:“治久病氣虛,食慾不振:金雞1只去毛及內臟,陳皮15g,黨蔘50g,黃芪15g,3味藥同納雞腹中,煮極爛,食肉飲汁。”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血痔,癰瘡腫毒:全體燒存性,每服3g。”
醫藥家論述
①陳藏器:“鷩似雉五色,《山海經》雲,小華之山多赤鷩。” ②李時珍:“鷩性憋急耿介,故名
,儀容俊秀也。周有鷩冕,漢有
冠皆取其文明俊秀之義。鷩與鸐同名山雞,鸐大而鷩小。鷩與鷊同名錦雞,鷩文在綬,而鷩文在身,以此為異,大抵皆雉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