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返舍一九(1765~1831)

[拼音]:Baizhanting Diguo

[英文]:Byzantine Empire

羅馬帝國的後繼者東羅馬帝國的別稱。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希臘移民城市拜佔廷舊址定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因此又稱拜佔廷帝國。由於其領土大部在希臘人居住地區,故也稱希臘帝國。拜佔廷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領土以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包括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帝國初期,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城市繁榮,農業上隸農制佔優勢。5世紀時拜佔廷在經受“蠻族”入侵之後渡過了奴隸制的危機,未曾打破國家機器,自上而下進行改革,逐漸演變為封建制國家。自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佔廷帝國繼續存在了近千年。

歷史概述

帝國曆史可分為 3個時期:初期止於希拉剋略一世(610~641在位)即位前,中期止於馬其頓王朝巴西爾二世(976~1025在位)時期,後期至1453年帝國滅亡。

帝國實行君主專制。395~1453年共有107個皇帝。皇帝位居至尊,進行集權統治。行政機構重疊。除設定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外,並使用龐大的僱傭軍。由於防守堅固,戰術較先進,外交策略靈活,能夠在一個時期內抵禦外族的入侵。拜佔廷帝國不斷與鄰邦波斯薩珊王朝爭奪小亞一帶的領土,雙方戰爭一直持續到7世紀。

查士丁尼一世積極革新內政,528年主持編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32年鎮壓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鞏固了政權。533年侵入北非,534年滅汪達爾-阿蘭王國;535~554年征服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552年佔據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東南部,使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但長期征戰耗盡了國力,財政枯竭。帝國的削弱給外族以入侵巴爾幹半島北疆之機。查士丁尼一世死後不久,侵佔的領土大部喪失。查士丁尼一世之後,帝國曆經希拉剋略、伊蘇里亞、阿摩里亞、馬其頓、杜卡斯、科穆寧和巴列奧略等王朝。

希拉剋略王朝(610~711)於 627年最終戰勝波斯國王庫斯魯二世,收復了帝國東部的失地。但阿拉伯帝國興起後,於7世紀中葉奪去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西西里。拜佔廷在非洲的大部分領土喪失。希拉剋略開始實行軍事、政治改革,把各省改成軍區,軍事首長任軍區行政官,把土地分給軍人。軍事貴族形成封建地主階層。此時拜佔廷帝國已完全是希臘化的國家。

伊蘇里亞王朝時期,軍區制的效果日益顯著。阿拉伯人退出小亞細亞,只是邊境零星戰鬥約持續兩個世紀。8~9世紀發生了聖像破壞運動。利奧三世(717~741在位)利用人民對教會的不滿,宣佈禁止供奉聖像和聖物,沒收教會土地分給軍事貴族。這雖然加強了軍事封建主的勢力,促進了封建化程序,但同時惡化了與羅馬教會的關係。820年,利奧五世(813~820在位)被暗殺,邁克爾二世(820~829在位)被擁立為帝,開創阿摩里亞王朝(820~867)。821年,小亞細亞軍區軍官斯拉夫人督馬以恢復聖像崇拜為號召,發動起義,825年督馬起義被鎮壓。

馬其頓王朝是帝國的繁榮強盛時期,內政鞏固,開始向外擴張。東部邊境推進到幼發拉底河,佔據義大利南部,1018年滅保加利亞第一王國。由於封建關係已經確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批自由農民淪為農奴。10世紀初多次爆發農民起義。政府不得不限制大封建主侵佔農民土地。王朝末年帝國轉衰,在政治和宗教上與西歐的離心現象愈趨嚴重。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

馬其頓王朝之後,國內經歷了一個紛爭時期。小亞細亞大部被塞爾柱突厥人佔據後,國力更趨衰落。1071年曼齊克特一役拜佔廷戰敗,皇帝羅曼努斯四世(1068~1071在位)被塞爾柱人俘虜。

科穆寧王朝建立後,封建制度已完全確立。對邊境上的外來勢力勉強抗擊,保住了大部分領土。但已失去經濟上的優勢地位,貨幣貶值,商業優勢被威尼斯等鄰國所取代。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拜佔廷領土上建立西歐封建主統治的拉丁帝國,只有尼西亞、伊庇魯斯、特里比鬆三小國繼承拜佔廷的國統,不斷與拉丁帝國作鬥爭。1261年,尼西亞皇帝巴列奧略家族的邁克爾八世(1259~1282在位)滅拉丁帝國,恢復拜佔廷帝國。

復國後領土大大縮小,國力衰微。巴列奧略王朝內訌嚴重,內戰頻仍。由於封建主的殘酷剝削,1342~1349年爆發了吉洛特起義。14世紀初奧斯曼帝國興起,不斷侵犯拜佔廷領土,最後使其居於君士坦丁堡一隅之地。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佔廷帝國滅亡。(見彩圖)

拜佔廷文化

拜佔廷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佔廷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希臘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佔廷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莊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見彩圖)。拜佔廷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儲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佔廷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哥特戰記》載有中國蠶子傳入拜佔廷的情況。中國史書中也有關於拜佔廷的豐富記載。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佔廷有貿易、文化聯絡。中國史書中稱拜佔廷為“大秦”或“拂菻”。中國由拜佔廷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拜佔廷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佔廷的宗教傳入中國(景教),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參考書目

Michael Angold,The Byzantine Empire,1025~1204: a Political History,Longman,London,1984.

Deno John Geanakoplos,Byzantium:Church,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Seen through Contemporary Ey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