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拼音]:Zhongguo yunshuye gaikuang

[英文]:survey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中國的運輸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2500年以前已開展內河運輸,西漢時期已與朝鮮、日本等國建立了經常的海上聯絡。陸路運輸方面,公元前 221年秦統一中國後,就修築馳道,統一了車軌。但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運輸業發展緩慢,處於落後狀況。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運輸業才有了較大發展。經過3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已初步建成了以鐵路和長江、沿海水運為骨幹,由鐵路、公路、水運、管道和民用航空等現代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綜合運輸體系。

運輸線路

到1949年,中國共修築鐵路2.18萬公里,其中能通車的只有 1.1萬公里;修築公路13萬公里,實際通車的只有8萬公里;內河運輸中,79%的貨運量是由木帆船完成的,遠洋運輸沒有自己的船隊;民用航空很少;管道運輸處於空白。到1985年底,中國各種現代化運輸方式的運輸線路總長度發展到139.55萬公里,是1949年的7.44倍。各種運輸方式線路里程見下表:

運輸網布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運輸網的佈局很不合理,運輸線路偏集於東北和沿海地區,佔國土面積3/5的西南、西北地區交通閉塞。建國以後,運輸網布局得到了改善。西南、西北兩地區的鐵路營業里程佔全國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5.5%上升到 1985年的24.7%;公路線路里程的比重從1950年的24.2%上升到1985年的 32.2%;全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通了鐵路;90%以上的鄉、鎮通了汽車。民航班機形成了以首都北京為中心,連線各省、自治區首府、直轄市、重要城市以及部分邊境城市的航空運輸網;民航國際航線有20多條,通往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運輸網布局的改善對於促進內地經濟發展和鞏固國防起了重要作用。沿海和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設施也相應得到加強和改造。

運輸裝備

1985年與1949年相比,全國鐵路系統的機車保有量增長1.89倍,客車增長4.2倍,貨車增長5.47倍。中國已能自行設計製造不同型別的機車車輛。到1985年底,內燃和電力機車臺數佔全國機車總數的34.8%,載重50噸以上的貨車佔貨車總輛數的92.4%;安裝自動閉塞和半自動閉塞的線路佔鐵路營業里程的95%;鐵路裝卸機械化比重達到52.3%以上。在水運方面,1985年與1950年相比,內河拖輪馬力增加了9.2倍,機動船承擔的貨運量比重增加到97%;沿海船舶載重噸增加了約28.5倍,大中型海港基本上實現了裝卸作業機械化;建立了一支擁有1200萬載重噸的遠洋船隊,居世界第11位。在公路運輸方面,鋪有路面的公路比重由建國初期的42%提高到1985年的79.6%,其中高階、次高階路面佔公路總長度的20.7%。民用汽車總數1985年比1950年增加49.1倍,民航飛機增加3.8倍,新建、改建和擴建了80多個機場,北京首都機場已建成為現代化的航空港,各航空站和各條航線上的通訊、導航、氣象系統也不斷得到完善。

設計和施工

30多年來,中國運輸業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設計施工隊伍。一些重大的建設專案,如橋樑、隧道長度佔線路總長度40%的成昆鐵路,鐵路、公路兩用的南京長江大橋,大連港的10萬噸級原油碼頭,秦皇島、石臼所港的大型煤碼頭等等,都是中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中國已經能夠在各種比較複雜的地形、水文、地質、氣象條件下,設計並建設鐵路、港口、公路、飛機場、油氣管道和地下鐵道等。

客貨運輸量

30多年來,中國運輸業完成的客貨運量有了大幅度增長。1985年與1949年比較,全國現代運輸工具完成的客運量和旅客週轉量分別增長了41.4倍和27.6倍,貨運量和貨物週轉量增長了16.8倍和65.4倍,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長了47倍。

各種運輸方式在運量中的構成

30多年來,隨著各種運輸方式的不斷髮展和綜合運輸網的逐漸形成,各種運輸方式在完成的客貨運量比重上,有了較大變化。在旅客運輸方面,公路運輸所佔比重增長很快,將近2/3的旅客是由公路運送的,但從週轉量看,公路所佔比重只有 1/3強。鐵路、水運完成的客運量比重下降,但長途旅客的運輸仍然主要由鐵路承擔。貨運方面,鐵路貨運量穩步上升,其週轉量所佔比重雖然下降,但仍佔一半;水運由於遠洋運輸的迅速發展,完成的貨物週轉量急劇增加。

展望

30多年來,中國的運輸業雖有較大發展,但還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當前,運輸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中國已決定將運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今後,將大力加強交通運輸,增加新的運輸能力;加強對已有交通運輸設施的技術改造;在建設和改造中積極採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進一步改善經營管理,改進運輸組織工作,挖掘運輸潛力;調整運輸業的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和各種運輸方式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各種比例關係,以使各種運輸方式都得到合理利用和協調發展,建立一個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所需要的現代化的綜合運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