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古勃,Ф.К.

[拼音]:sanshiqi putifen

[英文]:saptatri╮▂adbodhi- p╣k▄ikadharm╣╪

佛教教義。亦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聖果的道路。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俱舍論》卷二十五稱:“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淨、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

(1)觀身不淨,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腸胃赤白痰等不淨,身外眵淚涎唾等不淨,破除淨想的顛倒;

(2)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

(3)觀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常想的顛倒;

(4)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想的顛倒。

四正斷

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

(1)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

(2)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

(3)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4)於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

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定;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

(3)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

(4)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

(2)精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

(4)定根。攝心於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

(5)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

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

(4)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

(5)慧力。慧根增長可破煩惱。《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

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

(1)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

(2)擇法覺支。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辨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

(3)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

(4)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

(5)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

(6)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

(7)舍覺支。捨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聖道支

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