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身人面像

[拼音]:Houma Mengshu

[英文]:Stone and Jade Inscriptions Recording Allieces from Houma

中國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時記載誓辭的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侯馬市晉城遺址發掘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時發現,同年11月至次年5月發掘。“盟書”或稱“載書”,參加盟誓的人將盟誓之辭寫好後,“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周禮·司盟》鄭玄注)。在侯馬晉城的盟誓遺址內,共發現瘞埋犧牲和盟書的坎 (坑)400餘個,計出土盟書5000餘件。盟書用毛筆寫在玉石片上,字跡大多為硃紅色,少數為黑色。玉石片多呈圭形,最大的長32釐米,寬近4釐米;小的長18釐米,寬不足2釐米。侯馬盟書是第一次以科學方法發掘出土的古代盟誓文書,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晉國曆史及古文字有著重大意義。

侯馬盟書按內容可分為6類:

(1)宗盟類,514件。與盟者起誓,表示要遵守誓言,決不變改,如果敢於幫助敵方,將夷滅氏族。參加“宗盟”的主要是主盟者的族親和近臣。

(2)委質類,75 件。一說應稱為“自誓類”。與盟者在主盟者之所自誓,表示決不再與敵方來往,忠於主盟者及後代子孫。自誓之後,還將用巫覡祝史向皇君薦獻報告。參加“委質”的主要是原在敵方服務而新近投靠了主盟者的人。

(3)納室類,58件。與盟者保證自己決不“納室”,即兼併和佔有別人的家室和財產,同時也反對和制止自己的兄弟宗人有類似的行為,如果違背誓言,將受到晉國先公在天之靈最嚴厲的懲罰。

(4)詛咒類,13件。墨書。字跡已模糊,內容與盟誓無關,是對某些罪行的詛咒。其中有“中行寅”、“無恤”等人名。

(5)卜筮類, 3件,墨書。亦非正式盟書,而是盟誓時有關卜筮的記錄。

(6)其他。因殘碎不明全貌及含義。

關於侯馬盟書的主盟者、敵對者及年代,主要有4種不同意見:

(1)主盟者“趙孟”是晉國世卿趙鞅,即趙簡子,敵對者的名字應釋為“趙尼”,即趙稷。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趙鞅殺趙稷之父趙午,趙稷“以邯鄲叛”,展開激烈的權力之爭。盟書中的“十有一月甲寅朏乙丑”可據歷譜推定為晉定公十六年(前498)。

(2)有人認為,主盟者是桓子趙嘉,敵對者應釋為“趙化”,即獻侯趙浣,晉幽公十四年(前424),趙桓子驅逐趙獻侯而自立,盟書反映了這一事件。

(3)有人認為,主盟者是趙敬侯章,敵對者應釋為“趙北”,即武公之子趙朔( 《史記》作“朝”)。公元前386年,趙朔為爭位作亂,不克而出奔。

(4)也有人認為,盟誓時間可能在晉景公十五至十九年(前585~前581)。晉景公三至四年(前597~前596),晉國先後族滅趙氏和光氏。景公十五年遷都新田,要求臣僚盟誓表忠,決不支援趙氏。

參考書目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北京,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