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族主義
[拼音]:caozuohua
[英文]:operationlization
將命題和概念轉換成可以依據一定的效度和信度進行經驗觀察的假設和指標的過程。操作化一詞的首次使用與直接的物理測量有關,後被廣泛地運用於定量研究。在社會學中,它是連線抽象層次的理論與經驗層次的事實之間的橋樑。社會學的許多理論術語,如“強化”、“結構”等,運用於經驗研究時,必須通過操作化給出操作定義,制定出相應的測量指標。例如,命題“智力越高,學習成就越大”,陳述的是智力和學習成就兩個概念間的關係。若作經驗測量,則須對兩概念分別作出操作化定義,以智商測驗的分數作為智力的操作化定義,以學生各科的考試成績平均值作為學習成就的操作定義。這樣,研究者就可根據經驗觀察對理論命題作出檢驗。
由於不同概念的抽象程度不同,有些概念需要多個指標來測量。這時,往往先把概念分成若干個方面,然後為每一個方面選擇一個或幾個指標。例如,R.斯塔克、C.格洛克將宗教這個概念操作化時,確立了宗教的 5個“核心方面”,對其中的每一個方面,再分別給出若干個指標。比如在“宗教實踐”方面,給出上教堂和做祈禱頻數的指標。由於概念含義的複雜性,使得指標的選擇常常帶有較大的主觀性,併產生出概念測量的效度問題。即對於同一個概念,可能有不同的測量指標,有的確是在測量這一概念,有的卻不是測量這一概念。
在進行操作化時,要注意確切弄清概念的哪些維度是研究所真正需要的。有些概念往往存在很多維度,如“政治態度”這一概念就有激進與保守的程度、對執政黨的支援程度、對政治活動的參與程度等不同維度。研究者必須事先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維度,否則可能出現本來要測量某一維度而實際測量的卻是另一維度的現象。
操作化的程式是否能夠成功地對人類行為進行有效的測量,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些社會學家對操作化持反對意見,認為過於堅持操作化會把社會學研究弄得機械和僵化,使概念凝固。還有的社會學家認為確定操作定義、選擇指標等操作,並沒有如實地提供一幅社會世界的圖景,而是歪曲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