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電子顯微鏡樣品製備技術

[拼音]:wuxiandian qixiangxue

[英文]:radiometeorology

研究大氣對電波傳播的影響,以及利用接收的電波資訊探測大氣狀況和天氣現象的一門學科。它廣泛使用電波傳播原理和技術,是大氣科學和無線電物理學的邊緣學科,又是大氣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發展

無線電氣象學起始於天電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許多歐洲科學家在廣頻譜範圍內對天電進行測量,發現雷暴、雪暴、塵暴等都有天電現象。同時,隨著無線電通訊的廣泛使用,人們發現電波在大氣中的傳播過程中有折射、吸收、散射等現象,這些現象同大氣狀態、雲雨系統、天氣過程等有關。40年代,在雷達技術被引入氣象學之後,使電波在大氣中的傳播與大氣特性的相互關係的研究更加廣泛。雖然上述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現象所引起的資訊,對電波傳播來說是干擾,但對氣象來說,則可用於大氣探測。這方面,在40年代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60年代末,利用大氣微波輻射,從地面和氣象衛星上進行大氣遙感,豐富了無線電氣象學的內容。

內容

無線電氣象學主要包括兩方面:

(1)基礎理論。主要研究對流層中大氣折射率對電波傳播的影響(見無線電波的空氣折射率、無線電波在對流層中的折射);大氣中氧和水汽對某些微波波段的吸收所造成的電磁波能量的衰減(見大氣的微波吸收);雲和降水粒子對微波的吸收和散射所造成的能量衰減(見雲和降水粒子的微波吸收、雲和降水粒子的微波散射);電磁波在湍流大氣中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和規律等。

(2)應用。除直接用於改進無線電通訊外,還可以運用大氣和雲、雨、湍流等對無線電波的吸收、散射、折射的原理,研究和利用主動或被動的微波大氣遙感裝備,探測大氣的溫度、溼度、雲、雨要素的分佈和大氣湍流狀況,以及分析天氣過程等(見氣象雷達)。由於微波的短波(如毫米波或亞毫米波)技術的發展,使這些波段在大氣遙感和通訊中的應用,有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