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印刷史

[拼音]:qingbao jigou

[英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從事情報蒐集、加工、貯存、傳播和分析等活動的專門組織。泛指公開或祕密的、不論其活動領域和工作宗旨如何的各類情報機構。狹義指向一般公眾或專業人員提供公開情報服務的公共情報機構。在運用計算機聯網的條件下,也用"情報系統"一詞稱有機聯絡成一體的一組情報機構。如"國際農業科學技術情報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國家相繼建立起為社會提供科技情報服務的機構 (見外國情報機構和國際情報中心)。中國自1956年建立科技情報機構以來,到1989年止,已建成初具規模的情報系統,其中包括國家科技情報中心、專業科技情報中心、地區情報中心和基層情報機構共3888個。主要的有: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天津市科技情報研究所、化工部科技情報研究所、冶金部科技情報研究所、機電部科技情報研究所、航空航天部科技情報研究所、核工業部情報研究所、輕工業部科技情報研究所和國防科工委科技情報研究所等等。

情報機構的規模大小、工作方式、服務範圍多種多樣。從公共情報機構工作內容區分,國際上一般有6種基本型別:

(1)文獻檢索中心:用標準化格式確定、彙集和記錄有關已出版的文獻目錄資料,或某一範圍內(主題的或地理的等)可利用的文獻目錄資料,以供進一步確定和查取文獻提供檢索服務的機構。

(2)諮詢中心:有能力接受查詢並能針對所提 問題起到指示情報源作用的中心。

(3)情報交流中心:收藏記錄研究動態,特別是收藏有關正在進行的或已完成的研究記錄的機構。它提供研究所產生的文獻及有關情報源的諮詢服務,使使用者獲得與某項研究相關的情報。

(4)情報分析、研究中心:分析、評價、濃縮和綜合情報,並總結和報道這類評價結果的核心機構。

(5)資料中心:貯存和組織有關資料,通常是利用電子資料加工裝置以不同方式處理這些資料,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機構。

(6)文獻中心:有組織地收藏各類文獻資料,並方便地滿足多種使用者各種不同的情報需求的服務機構。情報機構也可按其他概念進行劃分,如按服務範圍,有國際情報中心、國家情報中心、地區情報中心等;按情報機構的功能劃分,有綜合性的,專業性的,單項服務的,等等。

從總體來看,情報機構的未來演變具有下列趨勢:一是全球整體化趨勢。跨國的國際性情報機構增多,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情報活動的協調和合作日益加強。聯合國已組織了300多個情報系統,如"世界科學情報系統"(UNISIST)、"工業情報交換中心"(INDIS)等。二是各國都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改善情報的蒐集、加工和提供的能力,促使情報機構的工作方式和服務物件不斷更新,功能和結構不斷變化。三是多元化趨勢。商業性的、多層次的、靈活多樣的情報機構大量出現,以滿足社會資訊化過程中日益增長的、豐富多變的情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