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鍛鍊隊

[拼音]:Tongtianyan Shiku

[英文]:Tongtianyan Grottoes

中國宋至明代佛教石龕和摩崖題刻。通天巖又稱玉巖,在江西贛州城西10公里,為北宋名士陽孝本隱居處。其地有3個山坳和4個山脊,主要由忘歸巖、同心巖、通天巖和翠微巖組成,溪深谷幽,風光秀麗。通天巖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48尊。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多分佈在同心巖、通天巖、翠微巖山路一側的巖壁間,以羅漢像為主,刀法簡潔,作風樸實,在中國雕刻史上有一定地位。翠微巖的菩薩立像曲眉豐頤,衣褶圓細,神態飄逸。另外在許多造像旁刻有施主題記,如有的造像署“勸緣僧明鑑”、“右司理參軍蔡披舍”等。明鑑是北宋贛州慈雲寺的名僧,蔡披卒於宣和七年(1125)。據此可知,通天巖的大部分造像當屬北宋時期。

通天巖的題刻之多居江西名山之冠,巖間“通天巖”3 個大字系南宋李大正書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文物部門調查,全巖現存題刻97品,其中宋代33品,明代36品,其餘為清代以後或年代不詳者。這些題刻鐵畫銀鉤,神韻天成。最早的一品為北宋熙寧六年(1073)所刻。有些題刻儲存了珍貴的地方文史資料,如同心巖“紹定戊子孟夏江司都統陳世雄奉王命提兵收剿峒寇”,記載的就是南宋紹定元年(1228)龍南鬆梓山一帶農民起義的史實。自明正德十五年(1520)理學家王陽明遊覽通天巖在巖壁題詩後,後人依韻唱和者甚眾,多集中於忘歸巖壁間。

通天巖還有始建於唐末宋初的廣福禪林,文物部門已修復了山門、雙桂堂和廣福禪林大殿。

通天巖現設有文物管理所,負責對石窟、題刻等文物的保護和研究。

參考文章

通天岩石窟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