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
[拼音]:kangdenglu zhanyi
[英文]:anti-landing operation
在瀕海地區和海上、空中抗擊敵人渡海登陸進攻的防禦戰役。包括海上作戰,空中作戰,海岸、海島防禦作戰,有海峽的地區,還包括封鎖海峽作戰。它是在統一指揮下,由陸軍、海軍、空軍的戰役軍團和當地其他武裝力量聯合實施的。具有戰場廣闊,作戰樣式多,爭奪制空權、制海權的鬥爭激烈,指揮、協同複雜等特點。氣象、水文和岸灘地形對作戰也有重要的影響。
抗登陸戰役準備,包括建立統一指揮機構,進行偵察,定下戰役決心,制定戰役計劃,組織各軍種、兵種協同和各種保障工作等。
抗登陸戰役實施,通常包括:破壞、粉碎敵人的偵察、空襲、干擾和封鎖,突擊集結上船、航渡之敵,突擊展開、換乘、向海岸接近和搶灘上陸之敵,進行頑強的抗擊和積極的反突擊,殲滅已上陸、垂直登陸和已奪佔登陸場之敵。有海峽的地區還須組織火力,突擊企圖突破海峽之敵。在抗登陸戰役中,只要條件許可,就應從敵集結上船、航渡開始,不斷地予以突擊,一般說,在敵人換乘和搶灘上陸時,集中各種火力實施強大的突擊,較為有利。
抗登陸戰役的實踐和理論,是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登陸作戰規模的擴大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上已有規模不等的抗登陸作戰,僅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就有多次。其中1841年2月19日~3月2日,中國軍隊在廣東虎門抗擊英軍登陸的作戰和1859年6月25~26日在天津大沽口,第二次抗擊英法聯軍登陸的作戰中,均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抗登陸作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作戰行動已不單在海岸地區進行,還包括有奪取制海權的海上作戰。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德軍和土耳其軍隊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亦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抗擊英法聯軍的作戰中,挫敗聯軍50餘萬兵力的登陸進攻,就是具有相當規模的抗登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航空母艦和遠端航空兵的運用,抗登陸作戰發展成為規模更大的包括空中、海上和海岸防禦的戰役。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44年6月6日~7月24日德軍在諾曼底抗擊英美聯軍登陸的戰役(見諾曼底登陸戰役),1945年4~6月日軍在沖繩島抗擊美軍登陸的戰役(見沖繩島戰役)等。當時由於參戰各國情況不同,其作戰觀點和側重使用的作戰手段也有所不同。如美、英軍擁有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因而主張在對方集結上船、航渡時就開始不斷地予以突擊,粉碎其登陸企圖。德軍鑑於美、英軍海空力量佔有優勢,則主張主要依託海岸防禦陣地,消滅對方的登陸兵。日軍認為,當海空軍力量強大時,用航空兵和大型艦艇編隊突擊對方的登陸艦隊,當喪失制海權時,則在陸上利用既設陣地抗擊對方上陸。1982年4月,英國、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之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已顯露出現代登陸和抗登陸戰役的某些特徵。今後,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氣墊船、直升機和其他新式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抗登陸戰役將在更為廣闊的海域、空域和瀕海地區進行,抗登陸戰役中海戰、空戰的重要性和電子對抗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作戰樣式將更加多樣,鬥爭亦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