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奇(1895~1979)
[拼音]:Sang Hongyang
中國西漢時期傑出的理財家。洛陽人,商人家庭出身。他13歲入宮為侍中,善“以心計”,“言利事,析秋毫”(《漢書·食貨志》)而深得漢武帝寵幸。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出任大農丞,掌管歲計事務。元封元年(前110)升任治粟都尉,後任大司農、御史大夫,長期執掌西漢中央財政大權。
漢初,西漢王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武帝即位後,為了抗禦匈奴的軍事侵擾,軍費支出浩繁,加上漢武帝本人的糜費,造成封建財政上的嚴重困難。當時有關國計民生的冶鐵、煮鹽、鑄錢等重要經濟事業,卻仍操縱在富商大賈和地方豪強手中,他們“財過王者”、“富埒天子”(《食貨志》)而不佐國家之急。桑弘羊掌管中央財政大權後,為了從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富商豪強,扭轉財政困窮的局面,鞏固封建統一政權,全力輔佐漢武帝制定和推行了鹽鐵官營、酒類專賣、統一鑄幣、均輸、平準(見均輸、平準論)和屯田戍邊等一系列重大的財政經濟政策,對漢武帝一代文治武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桑弘羊在政治思想上祖述法家,崇尚“法治”;在經濟思想上則主要繼承了《管子》以及范蠡、白圭等先秦思想家的觀點,並運用於實踐而有所創新。
封建國家控制經濟的思想
桑弘羊認為鹽鐵等經濟事業是封建王朝的“霸王之資”,“人君統而守之則強,不禁則亡”(《鹽鐵論·刺權》)。基於這一認識,他提出“山海之利,廣澤之畜,天下之藏”(《復古》),即一切自然財富,都應屬國家所有,並由國家經營,而不能放任讓富商豪強專利。因此,他在積極推行鹽鐵官營、統一鑄幣的基礎上,又首創了均輸、平準和酒類專賣等政策,從而把生產和流通的主要部門和大量經濟利益牢牢控制在國家手中。他指出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於抗禦匈奴;有利於打擊富商豪強兼併勢力,鞏固封建中央政權;有利於農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備荒;有利於平抑物價,安定民生;有利於縮小社會貧富之間的差別;有利於穩定幣值,百姓樂於其業。桑弘羊的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及其具體措施,適應了當時封建王朝的財政需要,不僅為西漢政權開闢了可靠的財政來源,而且出現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漢書·食貨志》)的局面,從而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重視發展官營工商業
桑弘羊把商業看作是攫取貨幣財富的源泉,認為孔丘的弟子子貢之致鉅富,就是由於“運之六寸,轉之息耗,取之貴賤之間”(《鹽鐵論·貧富》),即經商賤買貴賣的結果。他說:“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利在勢居,不在力耕”,從事商業經營,也可以發財致富。他還十分強調商業在流通中的作用,認為當時“百姓匱乏,財用不足”的原因,就在於“多寡不調,而天下財不散”。因此,必須通過商品交換,促進財物流通,“有以均之”,才能使“多者不獨衍,少者不獨饉”(《通有》)。
農工商之間的相互關係
桑弘羊提出了“農商交易,以利本末”(《通有》),農工商並利的重要思想。他雖然說“富國何必用本農”(《力耕》),但並不否認農業是封建經濟的根本,與手工業、商業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故工不出,則農用乖;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大力發展手工業,就能為發展農業提供足夠的農具;大力發展商業,就能使各地的物產暢通和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社會財富,從而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因此他主張“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本議》)。但是,他重視發展官營工商業,認為工商業必須由政府控制,而對私人工商業,則主張加以排斥。所以,他在重視工商業的同時,也提出了“建本抑末”的主張(《復古》)。
貨幣和價格
在貨幣問題上,桑弘羊提出“幣與世易”的思想,即貨幣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他還認為貨幣應由國家統一鑄造,貨幣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錯幣》)。在價格問題上,他繼承《管子》的價格觀,提出“執準守時,以輕重御民”,“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輕我重”(《力耕》)的觀點,主張由國家運用價格政策,以平衡輕重關係(見輕重理論),調劑物資餘缺,使“貴賤有平而民不疑”(《禁耕》),反對那種貴賤無常的市場價格。
此外,桑弘羊還對大量移民戍邊屯田、發展對外貿易以消費刺激生產,減輕農民賦稅等問題,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視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