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布尊丹巴

[拼音]:Sibadake

[英文]:Spartacus (?~公元前71)

古羅馬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的領袖。出生於色雷斯,在戰鬥中被俘並淪為奴隸,被賣到卡普阿一角鬥士訓練所。公元前73年初夏,為爭取自由率70名角鬥奴隸起義,佔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響應,不久即增至數千人。起義軍巧妙地衝破羅馬軍隊3000人對維蘇威山的包圍,連敗羅馬官軍,獲得大批裝備和糧秣,隊伍迅速壯大,並轉移到義大利南部地區。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率軍北上,準備翻越阿爾卑斯山,離開義大利。途中起義軍內部意見分歧,克里克蘇斯率領一部分隊伍單獨行動,旋被羅馬軍消滅。斯巴達克擊潰由兩名羅馬執政官統率的龐大軍隊的堵截和追蹤,進抵波河流域的穆提那城。斯巴達克之所以節節勝利,與其英勇果敢、用兵有方有關。起義不久,他即按羅馬軍團的形式編成自己的隊伍,並配備騎兵、偵察兵、傳令兵和小型輜重隊。他反對劫掠小農,注意整肅軍紀,重視以繳獲敵人之武器裝備自己,並收集銅鐵打造兵器。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盛時曾達到12萬人。後來,斯巴達克改變了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計劃,約公元前72年秋揮師南下,羅馬奴隸主極度驚惶,任命權貴M.L.克拉蘇·迪弗斯為司令官,並賦予非常權力,施以鎮壓。斯巴達克亦未趁勢攻打羅馬城,他直奔義大利半島南端,擬渡海去西西里島與那裡的起義奴隸會合,但因缺少船舶未成。這時克拉蘇·迪弗斯統率近10個新建的兵團,並從起義軍背後陸地最狹窄處挖掘一道兩端通海的大壕溝(長約55公里,深寬各約4.5米,溝外築牆),封鎖圍困起義軍。斯巴達克率部突破封鎖線,但師旅疲憊,鬥爭目標不明。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克拉蘇·迪弗斯決戰,起義軍失敗,斯巴達克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予羅馬統治者以嚴重打擊,但因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起義者未建立適當的基地,內部發生分裂等,終被強大的羅馬統治者所鎮壓。K.馬克思稱斯巴達克是“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В.И.列寧讚譽他為“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