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蒙第

[拼音]:wenwu pucha

[英文]:Archaeological Survey

文物調查的一種形式。目的是發現以前未知的文物,複查已登記文物的保護狀況,為科學保護、科學研究和發揮文物的作用提供全面、系統的科學資料。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古遺址、古墓葬和流散文物都屬於普查物件。文物普查領導機構是各級人民政府或文化行政管理部門。

文物普查隊伍由文物、考古專業工作者和文化部門幹部、技術人員等組成。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通過舉辦普查人員培訓班,講授文物法規、文物知識、文物鑑別和保護知識、文物普查方法和要求等,提高文物普查人員素質、保護普查質量。

普查前對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以及文物特點、原有材料作調查瞭解,並整理成文物史料彙編,還要制定文物普查具體計劃。

普查工作先進行試點,以積累、總結普查經驗,提高幹部業務水平,然後由點到面,逐步展開。

普查中對每處不可移動文物都應實地調查。對新發現的文物,作好文字、照片和圖紙等資料工作。對複查的文物,瞭解自上次調查以來有無變化,逐項記錄、拍照,掌握現存情況。普查時還要採集各種文物、標本,徵集流散文物。田野普查結束後,對原始材料進行分類、登記、編目、系統整理,分類編輯普查資料彙編、文物分佈圖、文物分佈一覽表和文物志等。

在文物普查的過程中,採取各種形式宣傳文物法規和文物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建立業餘文物保護組織,聘請保護員,形成群眾性文物保護網。

文物普查工作結束後,推薦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可舉辦文物普查成果彙報展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展了多次文物普查工作。1956年開始的全國文物普查,發現了許多重要文物,公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72處;1981年開始的全國文物普查和文物複查,截至1983年8月的不完全統計,普查了738個縣,登記各種型別的不可移動文物63000餘處,登記流散文物59000多件,到1986年初,全國約2/3的省基本結束了田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