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器材
[拼音]:Zhongdong Zhanzheng
[英文]:Middle East Wars
在美、英等國支援下,以色列在1948、1956、1967、1973年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進行的 4次大規模侵略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1948)
亦稱阿拉伯-以色列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支援猶太復國主義向巴勒斯坦移民,奪取阿拉伯人土地。在美、英、蘇等大國策劃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將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6%劃歸擬議中的猶太人國家,而猶太人僅佔巴勒斯坦總人口的1/3弱(見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拒絕接受。阿拉伯國家聯盟各成員國一致譴責“分治”決議。聯合國決議鼓勵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擴張野心。他們表示接受決議,但實際上又不受決議約束,以更殘暴的手段屠殺和驅趕阿拉伯人,奪取他們的土地和財產。大批阿拉伯人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4487.html' target='_blank' >黃壤肟孀奼脖簿幼〉募以啊S燙垂饕宓謀┬械賈亂隕行娼ü蟮牡詼歟?948年5月16日爆發這次戰爭。
埃及、外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軍隊參加了對以色列的戰爭。戰爭初期,阿拉伯軍隊節節勝利,一支埃及軍隊通過加沙地帶沿地中海東岸北進,攻佔阿什杜德,直逼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另一支埃及軍隊穿過內格夫逼近耶路撒冷南郊。敘利亞軍隊在太巴列湖以南突破以軍陣地,在約旦河西岸獲得立足點。伊拉克軍隊和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在中部作戰也取得一些進展。在聯合國干預下,6月11日至7月7日的停火挽救了以色列的敗局。以色列利用停火機會擴充兵員,從英、美和捷克斯洛伐克運進包括飛機、坦克和大炮在內的大量武器和彈藥,戰鬥力得到加強。在停戰期間,阿拉伯軍隊在帝國主義挑撥下,由於內部矛盾則削弱了戰鬥力。停戰期一過,以色列首先發動攻勢,阿拉伯軍隊敗退。聯合國干預下的幾次停火,均被以色列所破壞。以色列一度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島和黎巴嫩部分地區。
1949年,以色列同埃及(2月24日)、黎巴嫩(3月23日)、外約旦(4月3日)和敘利亞(7月20日)分別簽訂停戰協定,劃定臨時停戰線,戰爭經過15個月方告結束。以色列不僅佔領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它的領土,而且侵佔了劃歸阿拉伯人的西加利利平原、奧加地區、約旦河西岸阿拉伯軍團撤出的大片領土以及耶路撒冷西區。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即2.07萬平方公里被以色列佔領,只有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分別由埃及和外約旦軍隊控制。約96萬阿拉伯人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以色列拒不執行1948年12月11日聯合國關於難民返回家園和得到物質賠償的權利的決議,使阿拉伯難民問題成為巴勒斯坦的一個尖銳問題。
英法以侵埃戰爭(1956)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佈關於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法令。美、英、法等國在一系列破壞陰謀破產之後,企圖以武裝入侵剝奪埃及人民的民族權利(見蘇伊士運河史)。從7月末開始,英、法的空軍、海軍向塞普勒斯、馬耳他和亞丁集結,美國第六艦隊駛向東地中海。英、法、以3國首腦在倫敦制訂了入侵埃及的戰爭方案:以色列軍首先侵入西奈半島,將埃及軍隊主力吸引到運河以東,然後英、法佔領運河區,切斷埃軍退路,圍殲埃軍,推翻埃及政府,鎮壓埃及民族解放運動。
10月29日晚,以色列4.5萬侵略軍越過1949年埃、以停戰線,大舉進攻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埃軍陣地,向蘇伊士運河和沙姆沙伊赫推進。英、法出動飛機為以色列提供空中掩護,運送武器彈藥,向西奈半島縱深空投以色列傘兵。10月30日,英、法政府向埃及和以色列同時發出最後“通牒”,藉口“保衛”蘇伊士運河,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從運河兩岸後撤10英里,讓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各重要港口和軍事要塞。埃及政府嚴加拒絕。10月31日,英、法政府成立聯軍司令部,開始從馬耳他、塞普勒斯基地和停泊在地中海的航空母艦上出動大批飛機轟炸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等埃及城市以及機場和交通線。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隊侵入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第二天,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登陸埃及軍隊同各階層人民群眾浴血奮戰,挫敗了英、法、以佔領運河、推翻埃及政府的罪惡計劃。
埃及反抗英、法、以三國侵略的戰爭得到阿拉伯國家和許多亞非拉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同情和支援。在埃及人民英勇反抗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下,侵略者遭到可恥失敗。英、法、以三國政府被迫於11月7日宣佈停火。12月22日英、法侵略軍撤出埃及領土。以色列拖延到1957年3月8日才撤出西奈半島,3月17日撤出加沙地帶,即撤回到1949年的停戰線以外。埃及允許以色列船隻在蒂朗海峽通航。在這次戰爭中,蘇伊士運河被堵塞,油管被切斷,英、法不得不靠美國供應石油和提供貸款,美國趁機取代英法在中東的地位。
六·五戰爭(1967)
1966年11月13日,以色列軍隊在坦克部隊掩護下越過邊界,襲擊約旦境內的薩穆村,燒殺破壞,1967年4月7日,以色列蓄謀破壞1949年7月20日以、敘停戰協定。派裝甲拖拉機進入以、敘之間非軍事區,藉口敘軍警向拖拉機鳴槍警告,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出動飛機、坦克和大炮轟擊敘利亞村鎮,以空軍飛機侵犯大馬士革上空,擊落敘利亞6架米格-21型飛機。面對以色列的戰爭挑釁,根據1966年11月《埃及敘利亞共同防禦條約》,埃及政府於1967年5月22日宣佈封鎖埃及領海範圍以內的蒂朗海峽,不再允許以色列運送戰爭物資的船隻通過。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突然襲擊,偷襲開羅、蘇伊士運河區和西奈半島的埃及十幾個機場、導彈基地和雷達站。埃及 300多架飛機在機場被炸燬,空防能力遭嚴重破壞。以色列地面部隊在空軍掩護下大舉侵入西奈半島。6月8日以色列侵略軍抵蘇伊士運河東岸,蘇伊士城、塞得港、富阿德港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均遭以色列襲擊,破壞嚴重。整個西奈半島落入侵略者手中。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以色列還進攻約旦河西岸約旦軍隊,6月7日,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均被以軍佔領。6月9日,以軍大舉侵入敘利亞,佔領戈蘭高地大片領土和戰略要地庫奈特拉。6月10日晚,在聯合國安排下實現就地停火。以色列拒不撤出非法佔領的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領土。這次戰爭使以色列佔領的領土從1949年的2.0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0.24萬平方公里。戰爭給阿拉伯各國和巴勒斯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阿拉伯難民高達 180萬人。
十月戰爭(1973)
自六·五戰爭以來,以色列堅持佔領它所侵佔的阿拉伯國家領土,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大量構築工事,企圖永遠佔領這些領土。僅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建造的“巴列夫防線”就耗資2.38億美元。西奈半島油田被侵略者佔領。蘇伊士運河及運河西岸經常處於以色列的炮火威脅之下。阿拉伯國家為收復自己被佔領的領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軍隊對盤踞在運河東岸的以色列佔領軍發起進攻,地面部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收復運河東岸地帶。(見彩圖)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線。以軍趁機從大苦湖地區渡過蘇伊士運河,佔領大苦湖和蘇伊士灣西岸地帶,對埃及軍隊形成包抄之勢,摧毀埃及設在運河西岸的機場和導彈基地,獲得制空權。蘇伊士城和運河東岸的埃及第三軍被以軍圍困,蒙受巨大損失。在戈蘭高地戰場上,最初敘利亞軍隊突破以軍防線,包圍盤踞在庫奈特拉的以軍。後以軍佔領通往大馬士革的公路線,將戈蘭高地佔領區又擴大600平方公里,並空襲敘利亞首都和其他城市。
1973年10月22日,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戰爭雙方停火,以軍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線。10月24日,聯合國部隊進入埃及前沿陣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無理要求被圍困的埃及第三軍投降,阻止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車隊進入蘇伊士城和第三軍駐地,向埃軍運送藥品和食物。經過一場激烈的外交鬥爭,11月10日以色列同意簽訂停火協議。1974年1月8日,埃、以雙方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議:以色列撤出運河以西並退到運河東岸30公里以外;埃軍控制運河以東16公里寬的地帶;聯合國軍駐紮在埃、以控制線之間地帶;蘇伊士運河向以色列船隻開放。5月29日,以色列和敘利亞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議,劃定雙方在戈蘭高地軍事控制線,中間設聯合國軍駐紮的緩衝區。以色列撤出戈蘭高地部分地區,但仍佔領著敘利亞1000平方公里土地。
參考書目
田上四郎著,軍事科學院外軍部譯:《中東戰爭全史》,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