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璽印
[拼音]:ziwo yishi
[英文]:self-consciousness
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知覺和認知。又稱自我。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形態等;對自己的心理特徵,如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社會和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的自覺和認知。
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W.詹姆斯在其所著《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中,專章論述了自我。當時的學者C.H.庫利、J.杜威、G.H.米德等人亦著文強調自我的重要性。米德把自我分為主我(I)與客我(me),前者作為自我的審視者、觀察者,後者作為自我的被審視者與被觀察者。
自我意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一個人在社會環境發育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對周圍環境的認識,也產生了對自己的認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在從周圍人們的期待與評價自己的過程中由主觀體驗發展起來的。個體覺察到他人的態度與言語中所包含的內容,使個體的自我意識內容更加豐富併發生分化,個體從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與評價的意識發展為自我態度。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與大量的周圍人們的廣泛交往,逐漸把他人的判斷內化為自己的判斷,並且成為自律的東西,從而發揮出主動性和獨立性。個人的自我意識又是客觀的,即個體對自己的形象和感情的體會依存於和他人的接觸,並想象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而形成的。G.W.奧爾波特指出自我意識的形成大致分為 3個階段,即從生理的自我到社會的自我,最後發展到心理的自我。3個階段的表現是:
(1)生理的自我。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原始的形態,主要是個人對自己身軀的認識,包括佔有感、支配感和愛護感,使個人體會到自己的存在。這一階段從嬰兒出生以後第8個月開始,到3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的自我。這是個體對自己被他人或群體所關注的反映,是個體自我的中心部分。這一階段從 3歲到青春期以前的13~14歲,是受社會文化影響最深的時期。
(3)心理的自我。這是個體對心理活動的覺知,即個體能夠覺知與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過程、狀態和特徵,從而根據主客觀的需要、調節、控制自己的心理與行為,修正自己的觀念和經驗。這一階段從青春期到成年,大約10年左右的時間。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個體逐漸脫離了對成人的依賴、保護和約束,表現出主動性與獨立性,強調自我的價值觀與自我理想,特別是自我意識中的兩個主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個人行為所產生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