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島戰役

[拼音]:Xilahua Shidai

[英文]:Hellenistic age

通常指從公元前 323年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這個時期地中海東部諸國的歷史。希臘化一詞最早出自德國曆史學家J.G.德羅伊森(1808~1884)的《希臘化史》一書(第1卷,1836;第2卷,1843)。

對希臘化的不同理解

按照德羅伊森的觀點,所謂希臘化,乃是體現希臘文化的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把希臘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播到亞洲和非洲的廣大地區後,進而與亞非諸國固有文化融合而形成希臘化文化。有些學者認為,希臘化是地中海地區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從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為羅馬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還有學者認為,希臘化主要是由於亞歷山大東侵,推動西亞地區一些國家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諸方面的希臘因素與當地因素的不同程度的融合。

希臘化諸國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將之間發生了爭權奪利的激烈鬥爭。公元前 301年在小亞細亞的伊普蘇斯發生的以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一世為一方、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等人為另一方,並以安提柯陣亡告終的大規模戰鬥,標誌著亞歷山大帝國的最終崩潰。又經過眾多擁兵自立者之間的多次戰爭,其中交織著結盟、背叛和暗殺,在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陸續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臘化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西王國和以馬其頓為中心的馬其頓王國。這些國家的疆域,常因戰爭而發生變化。從塞琉西王國不斷分離出新的國家。此外,帕加馬、羅得島、本都等小國,有時也在國際經濟或政治活動中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希臘半島長期成為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前168)等爭奪的物件,其中部分地區為馬其頓王國佔領和控制。埃託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在當時政治活動中起相當大的作用。公元前 229年起,羅馬不斷向地中海東部地區擴張,利用希臘化諸國的各種內外矛盾製造不和並使之相互削弱,必要時訴諸戰爭,逐步使各希臘化地區併入羅馬。

希臘化時代的社會經濟狀況

希臘化時代地中海東部地區社會生產力有所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所有希臘化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都是農業。包括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等工商業中心在內的一系列城市的出現,許多地區之間商路的建立,流通貨幣的大量增加,都說明商品經濟有所發展。頻繁的戰爭和大量奴役戰俘,使奴隸數量有所增加。由於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生產和戰爭的需要,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加以及各國國王採取的一些有利於文化發展的措施,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及文學、藝術、建築等,都有很大發展。

希臘化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政體,是存在地區差異的以國王為中心的君主專制。大批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移居埃及和西亞各地,一方面使巴爾幹半島人口減少,另一方面則使在很大程度上與希臘城邦體制有關的城市制度在西亞等地得到發展。在以軍隊和龐大的官僚機構為支柱的專制王國政府治理下,享有一定特權的城市與廣大無城市建制地區並存,構成一些希臘化國家尤其是塞琉西王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除以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為公民主體的城市外,還有一些各地原有的以寺廟為中心的城市或公社。這種城市或公社常常在向王國政府納稅上得到豁免,內部有由公民選舉的自治機構,公民享有土地私有權。在農村地區,村社組織廣泛存在。被稱為“王室農夫”的農民,耕種屬於王室、高官、顯貴以及城市的土地,向王國政府或土地所有者交租。頻繁的戰爭,苛重的捐稅,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經常激起人民群眾對統治階級的強烈反抗。在埃及,王室農夫經常棄地逃亡。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帕加馬王國國王阿塔盧斯三世(公元前138~前133在位)鑑於國內矛盾尖銳,竟立下遺囑把王國贈給羅馬。他死後,帕加馬爆發了由阿里斯托尼科斯領導的人民起義(公元前133~前129),結果被羅馬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