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倒生

藥材名稱:三分三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

概況

異名:大搜山虎、山野煙、山茄子(《雲南中草藥》),野旱菸(《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基源:為茄科東莨菪屬植物銳齒東莨菪和小莨菪的根、莖、葉和種子。東莨菪屬全世界約4種、3變種,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至印度也產。

原植物:銳齒東莨菪Anisodus acutangulus C.Y.Wu et C.Chen(Scopolia acutangula C.Y.Wuet C.Chen)。小莨菪(齒葉賽莨菪)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Y.Wu et C.Chen var.dentataC.Y.Wu et C.Chen(Anisodus camiolicoides C.Y.Wu et C.Chen var.dentata C.Y.Wu et C.Chen)。中國作為三分三藥用的還有喜馬拉雅東莨菪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io(Scopolia lurida Dunal),又名藏茄。賽莨菪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s.Wu et C.Chen.mss.麗江莨菪Scopolia likiangensis C.Y.Wu et C.Chen,mss。三分七Scopolia breviqlorus C.Y.Wu et C.Chen,mss.

歷史:三分三為雲南民間解痙鎮痛藥。《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三分三,用作製造阿托品的原料。當地使用,認為劑量不可超過三分三釐,否則可能中毒,故名。”

形態:銳齒東莨菪系多年生草本,高0.5~1.5m,全株幾無毛。根莖肥厚,呈短圓柱形,主根粗大,根皮黃褐色,斷面黃色,徑2~7cm,側根數支,肥厚。莖叢生,粗壯,上部分枝。單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墨綠色,長6~18cm,寬3~9cm,葉端急尖或短漸尖,葉基寬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下表面微被短茸毛;葉柄長1~4cm。花單生於葉腋,花柄細長,下垂;花萼鐘形,萼齒銳三角形,不等長;花冠鐘形,黃綠色,有紫斑,先端5裂向後反捲,冠筒伸出萼外1倍;雄蕊5枚;子房3室,柱頭肥厚。蒴果埋於增大的宿萼內,近球形,頂裂;果柄長5~7cm。種子細小,多數。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小莨菪參見“小賽莨菪”條。

生境與分佈:生於林緣、田邊、路旁及山坡草叢中。分佈於四川和雲南高寒山區。

生藥

採集:秋季採集根、葉,去淨泥土,陰乾或晒乾。主產於雲南。

鑑別

性狀:根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片,直徑2~12cm,厚0.5~2cm;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切面灰白色或灰黃色,可見年輪和放射狀紋理及數層同心性環紋,質硬,斷面顆粒狀,有粉性。氣微,味甘、微苦麻。

顯微 根(直徑2cm)橫切面:韌皮部和木質部射線中有許多砂晶細胞散在。木質部導管2~8成群,相間放射狀排列,有木間韌皮部,射線7~12~18列細胞寬,含砂晶。(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圖179) 粉末:淡黃棕色,具粉性,氣微,味甘,微苦麻,有毒。 ①澱粉粒。單粒類圓形、長橢圓形、半圓形,直徑4~26cm,稀有更大者,長達29μm,有臍點明顯,呈人字形、叉狀、裂縫狀、短弧狀或星狀,層紋不明顯;復粒由2~6個分粒組成,以兩粒者為多見,常一粒較小。 ②砂晶細胞呈類圓形,胞腔中含有類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細小砂晶,有時可見方晶,直徑2~7μm。 ③厚壁細胞呈長方形或類方形,壁較均勻地增厚,非木化,孔溝不明顯。 ④常可見短節狀的類方柱形網紋導管,或導管區域性膨大,直徑26~130μm,壁木化,紋孔狹長,有時排列較散亂。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等量濃氨水溼潤,放置1小時,加5倍量氯仿振搖,氯仿提取液加1mol/L硫酸酸化,酸提液再加氨水鹼化,並加食鹽飽和,用氯仿5ml提取,提取液點於氧化鋁板上,以氯仿-苯-乙醇(93.75.1.25∶5)為展開劑,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17)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成0.2~2cm片塊,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銳齒東莨菪根含總生物鹼達4%,主含莨菪鹼(Hyoscyamine)及微量東莨菪鹼(Scoplamine)。另含紅古豆鹼(Cuscohygrine)0.7%[1]。

莖含託品類生物鹼總量0.15%~0.75%,主要為莨菪鹼及東莨菪鹼;葉含總鹼0.43%~0.75%,除莨菪鹼及東莨菪鹼外,還含山莨菪鹼;果實含總鹼1.15%,其中莨菪鹼為0.96%,東莨菪鹼為0.19%;種子含總鹼1.06%,其中莨菪鹼為0.88%,東莨菪鹼為0.17%以及微量莨菪醇[2,3]。

其餘品種均含託品類生物鹼。

參考文獻

[1] 雲南醫學雜誌 1962;4:67 。


[2] Ethnopharmacology 1983;8(1):1 。


[3] 中草藥 1985;1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