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私營企業的工人監督
[拼音]:Luosu
[英文]: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
英國哲學家、思想家,邏輯分析方法和現代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1872年5月18日生於貴族世家。1890 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1908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16年因反對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被三一學院解職。1920年春隨英國工黨代表團訪問蘇俄,併到中國講學。1944年重回三一學院任教。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50~60年代和平運動的倡導者、組織者。他反對核試驗和美國政府的越南戰爭政策,擁護世界的持久和平。1970年2月2日去世。一生著述頗豐,涉及哲學、數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歷史、宗教及政治學等各個領域。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社會改造原理》(1916)、《自由之路》(1918)、《布林什維克主義的實踐與理論》(1920)、《權力論》(1938)等。
羅素的政治思想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社會改造是他考慮的主要問題。他對社會主義理論有深入的研究。贊同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主張,擁護社會改良,反對暴力革命。對В.И.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實踐持否定態度,指責那裡沒有民主,沒有個人自由,沒有獨立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必須有完備的民主體制作保證,否則會出現可怕的“暴政”。在他看來,議會道路是通往民主社會主義的唯一途徑。在政治問題上他一貫堅持自由主義觀點。認為一切美好的東西必須體現在個人身上。一個要改變世介面貌的政治制度,其終極目標必須是使個人獲得自由發展。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使人的創造力能夠得到自由發揮。防止政治專權和濫用權力,是羅素十分重視的問題。他認為,權力慾是人類的天性,應該採取“和緩”權力的措施。在他看來,民主政治,允許宣傳的自由和寬容精神,理智生活的科學心態,是“和緩”權力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