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1178~1237)

[拼音]:jingji tequ

[英文]:special economic regions

一個主權國家或地區為了發展經濟等目的而設定的特別區域。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這類區域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實行特殊、靈活的管理方式,對外提供比較優惠和安全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以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擴大勞動就業,引進國外的先進裝置、技術與管理方法,繁榮本地和鄰近地區的經濟,最終達到促進本國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

經濟特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最早的經濟特區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這種經濟特區可追溯到西歐封建社會的末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特區仍然以這種形式為主。這一階段的經濟特區主要是貿易型的。戰後,尤其是到了60年代,出口加工區逐漸興起,經濟特區轉為加工—貿易型。80年代以後,經濟特區向著全方位、多樣化、高科技的綜合型發展。

儘管世界各國的經濟特區各有不同,但是一般都具有下列共同點:

(1)獨立的特殊社群,設特區的國家採取某些措施使之在某些方面與廣大的內地社群相隔離。

(2)一般設在沿海或其他水陸交通便利的邊界地區。

(3)社群人口流動性比較大,設區初期人口年齡結構偏於年輕型。

(4)組織制度一般呈現多樣性及靈活性。

(5)社群居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較多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設定經濟特區的意義往往超出經濟的領域,對社會結構與文化的變化往往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章

經濟特區的由來理財常識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