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昭陵

[拼音]:shulun

[英文]:theory of calligraphy

關於書法的理論或著述。在中國有最突出的發展。中國將書法作為藝術來評價,始於東漢時期。趙壹的《非草書》批評了當時的草書流行,為書論早期作品。西晉衛恆代表書家的《四體書勢》討論了書體筆勢起源、逸事,引用了東漢蔡邕的《篆勢》、崔瑗的《草勢》、三國魏鍾繇的《隸勢》(一說蔡邕)。在南朝也有大量的書論討論筆勢。東晉王羲之的《自論書》是後人從尺牘中精選出的書論。南朝宋的虞龢《論書表》,根據敕命就內府所藏書跡,敘述其品第、鑑賞、收藏等。此外,南朝還有王僧虔《論書》、庾肩吾《書品》、袁昂《古今書評》等。唐代出現孫過庭《書譜》、張懷瓘《書斷》等優秀書論。張彥遠編集從漢至唐的書論,著有《法書要錄》。宋代的朱長文《墨池編》、陳思《書苑菁華》,明代的王世貞《王氏書畫苑》、《王氏法書苑》,清代的康熙敕撰《佩文齋書畫譜》等,是對古代書論分類編纂的叢書。另外,宋代以後題跋獲得發展,於是大量出現了有關它的整合和考證的著錄。清代由於金石學的發展和碑學派的勃興而流行新的書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