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G.J.

[拼音]:zhanshu

[英文]:tactics

詞條戰術簡單介紹了戰術的形成和發展、公元 9世紀以前的戰術、方陣的發展和奇正戰術的運用、騎兵戰術的發展、水(海)戰戰術的形成、10~17世紀的戰術、騎兵戰術的鼎盛時期、火器的運用和線式戰術的形成、舷炮戰術的問世和完善、18~19世紀的戰術、從線式戰術到散兵線戰術的演變、海軍戰列線戰術向機動戰術的發展、20世紀以來的戰術、空軍戰術的產生和發展、海軍戰術的新階段、合同戰術的形成和發展、民族解放戰爭中的戰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戰術基本原則、戰術的發展趨勢等二十三方面內容。

指導和進行戰鬥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原則以及戰鬥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戰鬥行動、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按基本戰鬥型別分為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按參加戰鬥的軍種、兵種分為軍種戰術、兵種戰術和合同戰術;接戰鬥規模分為兵團戰術、部隊戰術和分隊戰術。

戰術反映戰鬥的規律,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從屬於戰略、戰役,又對戰略、戰役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戰術的形成和發展,受軍事技術、士兵成分、組織編制、訓練水平、民族特點、地理等條件的影響,其中軍事技術和士兵素質具有決定作用。但是,戰術特別是現代戰術,又促進軍事技術的發展和人員素質的提高。

戰術有一般規律,但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戰爭性質、不同國家和民族,戰術各有其特殊規律;在不同地域、不同戰爭階段和不同戰鬥規模的情況下,戰術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根據時機、地點、部隊等情況,靈活地運用和變換戰術,對奪取戰鬥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戰術”一詞見於中國唐代李隱的《瀟湘錄·馬舉》中:“叟曰:方今正用兵之時也,公何不求兵機戰術,而將禦寇讎?”在歐洲一些國家,戰術一詞大多來自希臘文的taktira,意為佈陣的藝術。

戰術的形成和發展

戰術隨著戰爭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戰爭和軍事技術等的發展而發展。經過幾千年的變化,已經從古代的徒兵方陣戰術逐漸發展為現代的諸軍種、兵種合同戰術。

公元 9世紀以前的戰術

敵對雙方以冷兵器進行戰鬥持續了數千年。由於社會的進步,兵器從石質、銅質發展為鐵質,戰鬥人員從氏族成員、貴族、奴隸到農民,戰術也由簡單的方陣演變為多種陣形,從單一的正面衝鋒格鬥發展為多種樣式的攻防戰法。

方陣的發展和奇正戰術的運用

相傳中國遠古時期,在黃帝打敗蚩尤的涿鹿之戰中,出現了原始的戰陣。據《尚書·甘誓》記載,公元前21世紀,夏啟打敗有扈的甘之戰中出現了戰車。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的鳴條之戰中,有了一定數量的戰車;埃及方陣中也有了戰車。公元前11世紀,中國的戰車數量增多,車戰逐漸成為戰鬥的主要方式。周武王伐紂戰於牧野(今河南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周軍列戰車方陣(圖1)。作戰時,先以一部兵力為前鋒,接著投入主力勇猛衝鋒,大敗商軍。公元前6世紀以後,由於鐵兵器的使用,士兵成分的改變,軍隊數量增多,步兵、騎兵興起,營寨壁壘出現,戰場從平原曠野向險阻地區擴充套件,動轉不靈的方陣已經不適應這些變化,開始向多種陣形演變,併產生了奇正戰法。中國自春秋時期起,逐漸出現了魚麗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等。從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來看,在秦代兵馬俑軍陣中,有戰車和步兵混合編組的陣形(圖2)。到漢代和三國時期,還有長蛇陣、五軍陣和諸葛亮八陣(圖3)。這些戰陣可以作方、圓、曲、直、銳的變化,奇正戰術得到廣泛運用。在兵力部署上,防守為正,集中機動為奇;鉗制為正,突擊為奇。在戰鬥方式上,正面攻擊為正,迂迴側擊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在戰法運用上,按一般方法進行戰鬥為正,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特殊方法為奇。戰鬥時,往往是用正兵當敵,出奇兵制勝。例如:晉、楚城濮之戰中,晉軍先擊弱敵,佯退誘敵,側擊右翼,兩面夾攻;吳、越笠澤之戰中,越軍以兩翼佯攻,調動對方,乘其空虛,中間突破;齊、魏馬陵之戰中,齊軍用減灶示弱,誘魏軍中伏;燕、齊即墨之戰中,齊軍以詐降麻痺燕軍,巧用“火牛”,夜間奇襲;秦、趙長平之戰中,秦以佯敗誘趙,斷其後路,包圍穿插,全殲趙軍;韓信破魏之戰中,漢軍佯示必渡,聲東擊西,迂迴襲擊,避實擊虛;烏巢之戰中,曹操率步騎兵冒充袁紹軍,輕兵偷襲,火燒輜重,出奇制勝等,都是運用奇正戰術的著名戰例。同一時期,亞洲、歐洲一些國家的方陣戰術,也先後被一些新的陣形戰術所代替。例如,古希臘統帥埃帕米農達在公元前371年的留克特拉會戰中,運用斜陣戰術(圖4),把底比斯軍集中在決定性地段上進行主攻,擊敗了斯巴達軍隊。古羅馬在公元前 4世紀採用了戰術單位小、機動性大的軍團戰術,主力通常配置成三線(圖5),戰鬥時,首先以長矛兵投擲標槍,接著以騎兵兩翼攻擊和步兵連續交替突擊,戰勝對方。

騎兵戰術的發展

公元前5~前3世紀,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和諸侯國建立了獨立的騎兵部隊,騎兵戰術在長期戰爭中得到較快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多次用騎兵集團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以遠端奔襲、迂迴包圍、連續攻擊、乘勝窮追的戰法,擊敗匈奴軍。東漢至隋、唐,騎兵的數量增多,訓練加強,戰鬥力提高,從而快速機動、集團衝鋒等新戰術相繼出現。6世紀,鐵甲騎兵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主要兵種,以單騎格鬥為主的鐵甲騎士戰術,在中世紀佔據統治地位。

水(海)戰戰術的形成

中國在春秋時期就有舟師。公元前549年,吳、楚在長江進行了水戰;公元前485年,吳、齊在黃海進行了海戰。公元前480年,波斯艦隊和希臘艦隊在薩洛尼卡灣進行了薩拉米斯海戰。作戰時,雙方都使用划槳為動力的木船和冷兵器,先以戰船列陣,用箭或弩遠射,再以衝撞、接舷格鬥戰勝對方。中國在東漢末年,還發展了火攻,漢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就是巧用火攻取勝的著名戰例。

這一時期,一些國家對作戰經驗不斷進行研究和總結,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兵書。如中國的《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六韜》、《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古希臘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艾涅的《戰術》,古羅馬S.J.弗朗蒂努斯的《謀略》、F.韋格蒂烏斯的《羅馬軍制》等,其中有不少論述戰術的內容。《孫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避實而擊虛”,“以正合,以奇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示形”、“動敵”,“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專而敵分”,“因敵而制勝”等原則,對戰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10~17世紀的戰術

在10世紀,中國開始將火藥用於軍事;10~13世紀,先後發明了燃燒性和爆炸性火器及長竹竿火槍、突火槍等管形火器,並創制了金屬鑄造的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火器通過來往商人和蒙古軍西征傳入阿拉伯國家和歐洲。14世紀上半葉,歐洲一些國家軍隊出現了火槍火炮。火器的大量使用,為戰術的變革提供了物質條件。

騎兵戰術的鼎盛時期

中國在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出現之前,騎兵戰術繼續得到發展。到13世紀,蒙古族成吉思汙發揮遊牧民族精騎善射的特長,在便於騎兵機動的地形上作戰,並綜合魚鱗、鶴翼、長蛇各陣為大魚鱗陣(圖6),標誌著騎兵戰術發展到鼎盛時期。戰鬥時,先用前鋒試探敵情,進行擾亂,繼以大前衛進行攻擊,左前衛、右前衛支援;如不勝,讓左翼、右翼接應;再不勝,由大將軍率本軍和後殿直衝敵陣。此外,還用各種詐術達成戰鬥的突然性,並儘量分割對方兵力,實施迂迴包圍,以襲擊和窮追等戰法消滅對方。

火器的運用和線式戰術的形成

中國在宋金戰爭、蒙金戰爭和宋蒙戰爭中,把霹靂砲、震天雷等火器用於攻守城寨的戰鬥,創造了火力殺傷與白刃格鬥相結合的戰術。14世紀中葉,元末農民起義軍中有了大量火銃,火力殺傷與白刃格鬥相結合的戰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戰鬥時,火器手、弓弩手、長短槍手依次而列,前疏後密,騎兵在兩翼或居後,先用火器猛射對方前鋒,繼以弓弩殺傷對方人馬,再以騎兵衝鋒和白刃格鬥解決戰鬥。明永樂初,設定了裝備火槍火炮的“神機營”,多次以襲擊和伏擊戰術,打敗瓦剌貴族的步兵和騎兵。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法國和西班牙分別改良了火炮和火槍,使槍炮的射程、殺傷力和機動力大為提高,開始取代弓弩和長矛。16世紀後半葉,明代軍隊火器更新,火器手約佔半數,並採用火器和冷兵器分別編排,前後重疊配置,組成小而疏散的三才陣 (圖7)。戰鬥時,先由遊騎與敵接觸,保障主力接敵和完成攻擊準備,隨後戰鋒隊以火力殺傷對方,跳蕩隊進行白刃突擊,駐隊依情況從正面增強突擊力量,或從側背夾擊對方。明軍在防禦戰術方面的火力運用與工事、障礙、反擊等結合上也有新的發展。17世紀初,瑞典旅採用了縱深不少於六列的橫隊隊形 (圖8)。戰鬥時,先由炮兵射擊,再以火槍手接戰,接著長矛兵和騎兵實施衝鋒,使火力與突擊相結合的戰術趨於完善。1631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見三十年戰爭)中,把約 100門火炮集中在一處使用;同年,中國後金軍在大淩河之役中,集中60門火炮轟擊明軍防守的於子章臺,先後創造了集中使用炮兵的方法,炮兵戰術從此誕生。中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推翻明王朝的戰爭中,初期採用流動作戰的形式,避強擊弱,靈活運用以襲擊為主要手段的游擊戰術,打擊敵方;後期則集中力量,廣泛使用火炮,挖掘壕溝和地穴,奪取敵方的城寨,發展了攻城戰術。17世紀上半葉,由於火槍火炮的改進,彈殼、裝彈鐵探條和藥包、霰彈、爆炸彈的使用,使槍炮裝填大為簡便,威力提高;同時,軍隊火器的比例進一步增大,火力成為決定戰鬥勝負的重要因素,戰鬥隊形的縱深進一步縮小,形成了線式戰術。

舷炮戰術的問世和完善

14世紀中葉,戰艦的兩舷開始裝上滑膛炮,戰鬥時,首先在較遠的距離進行舷炮戰,接近後,再以撞擊和接舷戰擊敗對方。到17世紀,舷炮戰術成為海戰的主要戰法。

這一時期,有許多包含戰術內容的著作和專論。16世紀中葉,中國明朝名將戚繼光總結了使用火器作戰和訓練的經驗,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成為當時中國軍隊戰術訓練和戰鬥行動的準則。17世紀末,歐洲出現一批條令,規定了戰術基本原則和戰鬥的基本方法。

18~19世紀的戰術

由於武器從前裝滑膛槍炮改進為後裝線膛槍炮,戰術有了較快的發展。

從線式戰術到散兵線戰術的演變

18世紀初,歐洲軍隊普遍廢除了長矛和護身裝具,裝備了帶刺刀的燧發槍,並實行僱傭兵制,促使線式戰術不斷改進(圖9)。戰鬥時,軍隊一般展開成二至三線,火炮先行遠射,掩護步兵緩慢推進,距敵150~200米,火槍手開始射擊,最後以步兵衝鋒和騎兵兩翼迂迴突擊解決戰鬥。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由農民和市民組成的起義軍,分成若干小隊,使用線膛槍進行準確射擊,利用地形,以散開隊形與英軍戰鬥,創造了散兵戰術。18世紀末期,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軍隊實行義務兵役制,克服了僱傭兵戰鬥不積極和線式戰術兩翼薄弱、不便於機動的缺點,創造了縱隊戰術。拿破崙一世採取散兵與縱隊結合的隊形,使縱隊戰術臻於完善。戰鬥時,在決定性的時間、地點集中兵力,適時機動,分進合擊,先以炮火猛擊對方,接著在選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實施攻擊,並從縱深不斷增強突擊力量,攻擊一旦成功,騎兵迅速擴張戰果,適時投入預備隊,消滅對方。在普法戰爭中,由於後裝線膛槍炮的使用,火力密度增大,縱隊戰術又被擯棄,出現了散兵線戰術。進攻時,把火力、運動、突擊結合起來,先行炮火襲擊,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展開成散兵線,利用地形向前躍進,最後以猛烈衝擊消滅對方;防禦時,構築掩體、塹壕等工事,用炮兵攔阻射擊、步兵騎兵反衝鋒等手段,擊退對方的進攻。清光緒年間,新軍開始裝備近代槍炮,吸取德、日等國的戰鬥經驗,改進了戰術。攻擊時,通常編為主攻、助攻和支援隊,併成兩線配置,以集中短促的炮火和步兵兩翼攻擊、騎兵側後迂迴,消滅對方。

海軍戰列線戰術向機動戰術的發展

18世紀,帆船艦噸位增大,普遍裝備了大口徑火炮,促使舷炮戰術發展成為比較穩定的戰列線戰術(即海上線式戰術)。1805年,英國艦隊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開始以戰術群進行穿插分割的機動戰術取代戰列線戰術。19世紀後半葉,各國海軍從帆船艦隊過渡到蒸汽鐵甲船艦隊,旋轉炮塔炮代替了固定的舷炮,並裝備了水雷和魚雷,機動力和火力大為提高,使機動戰術得到繼續發展。

這一時期,瑞士軍事理論家在A.-H.de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1838)、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俄國軍事家А.В.蘇沃洛夫的《制勝的科學》(1795~1796)等著作中,進一步闡述了消滅敵人和儲存自己,集中兵力攻敵弱點,實施兵力、火力機動,突然性和密切協同等原則,豐富和發展了戰術理論。K.馬克思和F.恩格斯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於研究當時世界的戰爭現象,總結了法國、西班牙、美國、德國、中國、印度等國的反侵略戰爭或農民戰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發展的客觀規律,奠定了無產階級軍隊的戰略戰術理論基礎。

20世紀以來的戰術

20世紀以來,各種新式兵器、器材的出現,使戰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空軍戰術的產生和發展

空戰始於20世紀初。當時戰鬥的方法是:雙方飛機相遇,飛行員用隨身攜帶的手槍或步槍互相射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裝有固定式前射機槍和具有一定機動效能的殲擊機的出現,開始形成了單機格鬥的空戰,大戰後期,出現了編隊空戰。1918年以來,飛機效能不斷改進,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多,有的國家開始建立空軍,戰鬥中逐步形成以偵察機部隊、戰鬥機部隊和轟炸機部隊協同作戰的空軍戰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飛機、機載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和雷達的使用,空戰的規模和空間逐漸擴大,編隊空戰成為主要樣式。大戰後,由於噴氣式飛機的發展和空空導彈的出現,又逐漸被小編隊、大速度和電子對抗相結合的新的戰術所代替。

海軍戰術的新階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潛艇和飛機用於海戰,海戰發展成為諸兵種合成的立體戰,海上襲擊戰術成為戰鬥的重要手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國家的海軍裝備了核動力艦艇、導彈、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和新型電子器材,又產生了在電子對抗條件下從空中、海面、水下進行遠距離襲擊的新戰法。

合同戰術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種速射火器、飛機、坦克、汽車、有線電話、無線電報紛紛出現,兵種增多,產生了裝甲兵戰術,工程兵戰術也得到了發展。戰鬥中,各兵種在統一計劃和指揮下,按目標、時間、地點協調一致地行動,成為戰鬥勝負的重要因素,合同戰術應運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火炮、飛機的改進和大量使用,以及空降兵的大量運用,軍種戰術、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進攻時,航空兵直接支援地面戰鬥,坦克兵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並擔任主要突擊,有時空降兵在對方縱深空降,配合地面進攻或海上登陸;防禦中,進一步完善了防空、防坦克、防空降和防化學武器等新的戰術手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的戰術兵團和部隊,裝備了核武器、導彈、步兵戰鬥車、武裝直升機和新型電子器材,合同戰術又有新的發展。進攻中,強調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迅速、隱蔽地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和技術器材,建立疏散、縱深、立體的戰鬥部署,用常規火力或核火力、化學武器摧毀和壓制對方戰術防禦縱深,坦克、摩托化兵團和部隊從行進間發起進攻,並與空降兵垂直包圍相結合,實施高速度、大縱深的進攻;防禦時,充分利用地形,快速構築堅固工事,組成支撐點式的縱深、環形、立體防禦體系,構成遠中近結合、高中低結合的火網,加大掩護地帶的縱深,加強後方地域的防禦,以積極、迅速的機動和火力、障礙、反衝擊等,挫敗對方進攻。

民族解放戰爭中的戰術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24~1927年間,中國國民革命軍在掃蕩廣東軍閥和北伐戰爭中,戰術上採取集中兵力,用正面突破或迂迴包圍的方法,瓦解或圍殲敵人。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人民武裝,在民族解放戰爭中廣泛採取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戰術,創造和運用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戰鬥方法。

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先後總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作戰經驗,頒發了一批新的戰鬥條令,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合同戰術和軍種戰術、兵種戰術的內容。В.И.列寧、И.В.斯大林發展了無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在戰術上也有不少新的論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在他們的軍事著作中,有許多游擊戰戰術、運動戰戰術和陣地戰戰術方面創造性的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軍隊的戰術理論(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術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四個歷史時期,曾經進行過數以萬計的大小戰鬥,用劣勢裝備戰勝了國內外優勢裝備的敵人,形成了一套以人民戰爭為基礎的靈活機動的戰術。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初創的中國工農紅軍人數較少,武器簡陋,並且不斷遭到國民黨軍的軍事“圍剿”;但由於廢除了僱傭制,士兵是為了解放自己和人民而打仗,戰鬥積極勇敢。在頻繁的戰鬥中,形成了適應當時情況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這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簡稱十六字訣。到1930年下半年,作戰形式由游擊戰為主轉變為運動戰為主,基本戰術是襲擊。

襲擊戰術的一般原則和要求是:充分準備,不失時機,選擇良好陣地和好打之敵,集中優勢兵力,包圍迂迴,出敵不意,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力求全殲。在作戰時,根據敵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鬥樣式。對駐止而陣地尚不堅固之敵,按照不同場合和時機,運用奔襲、強襲等方法。這些打法有時單獨使用,有時結合使用,靈活變換。不論採取哪種打法,都事先組織偵察,隱蔽行動企圖,運用各種手段欺騙、迷惑敵人,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氣,祕密開進,突然包圍,勇猛攻擊,近戰殲敵。中央紅軍在粉碎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的龍岡戰鬥和東韶戰鬥中,就是運用這種戰法取得了勝利。對運動之敵,視情況採取待伏或誘伏方法。要求準確掌握敵方行動規律,選擇良好陣地,祕密進入伏擊區,構成一面或數面的伏擊部署,並在敵可能增援方向派出警戒,按照統一號令,先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打亂敵隊形,隨即迅速出擊;伏擊成功,便立即撤出戰鬥。紅軍在1930~1931年間的劉家村戰鬥、楊平口戰鬥、老營盤戰鬥中,都是以這種戰術全殲或大部殲滅了敵人。對不預期遭遇的弱小之敵,通常採取急襲的打法,先敵展開佔領有利地形,突然開火,隨即衝擊,一舉解決戰鬥。紅軍為掩護主力退卻或保障主力殲敵,多采取運動防禦。這種防禦,準備時間短促,工事薄弱,縱深較淺,戰鬥持續時間不長,採取節節抗擊,以火力和反衝擊,殺傷、消耗和遲滯敵人。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部隊,在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指引下,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于山地、平原、河湖港汊地區廣泛開展了獨立自主的游擊戰,並創造和發展了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多種戰法,但基本戰術仍為襲擊。特點是:戰鬥規模一般較小,兵力集中與分散的轉換頻繁,戰鬥的突然性增大,速決的要求提高,行動更加機動靈活。

抗日戰爭中襲擊戰術有新的發展。對運動之敵的襲擊多采取伏擊手段,因敵而變、因地而異。當日軍分進合擊時,用一部兵力進行鉗制、襲擾,集中主力待伏敵諸路中較弱的一路,或在其歸途上設伏,消滅回竄之敵。敵長距離挺進時,採取同時設定幾個伏擊區,用重層伏擊,各個殲滅敵人。敵如孤軍冒進,則祕密、迅速地向敵開進,以突進伏擊加以殲滅。有時深入日軍偽軍據點附近組織設伏,乘敵出動之機,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如敵據守不出,用襲點打援的辦法,誘伏援敵。當判明日軍將在某地設伏,則先在其設伏路上,用伏擊反伏擊。此外,對日軍汽車、火車和船舶的伏擊,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和情況,採取不同打法。平型關戰鬥,趙村、田家莊戰鬥,韓略村戰鬥,韋崗戰鬥和北河村戰鬥等,都是有名的伏擊戰例。對駐止之敵的襲擊,也有不少新的內容和特點,如派遣偵察人員潛入日軍偽軍駐地,或者策動偽軍反正,裡應外合,打敵措手不及;日軍主力離開據點向根據地“掃蕩”時,乘虛對據點守敵進行襲擊;有時為了破壞敵人的來襲,事先作出反襲擊的計劃,以襲擊反襲擊。在靈活運用襲擊戰術中,也有許多成功的戰例,如婁子鎮戰鬥、大牛店戰鬥和北馬村戰鬥等。當襲擊條件不足時,則用驕縱、麻痺手段,迷惑敵人;或由遊擊小組及人民自衛隊四出活動,進行鉗制來造成襲擊敵人的有利條件。對於敵交通線的破襲,通常以伏擊與襲擊相結合的打法,殲滅出擊之敵或固守據點之敵,以掩護破路的行動。這種破襲戰術,在百團大戰中曾得到廣泛運用。抗日戰爭後期,對日軍偽軍據守的城鎮,進行了攻勢作戰,初步取得了城鎮攻堅戰鬥的經驗。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正規戰爭。作戰形式由以游擊戰為主轉變為以運動戰為主;到戰略進攻階段,武器裝備有了較大改善,大規模的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和十大軍事原則的指導下,攻防戰術得到全面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合同戰術。

這個時期的進攻戰鬥有許多樣式,主要樣式是對立足未穩之敵的進攻。基本打法是:當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敵軍諸路中的一路時,擔任攻擊的部隊乘敵主力尚未展開或倉促進行防禦之際,集中兵力兵器,快速準備,選敵弱點,迂迴包圍,穿插分割,以近戰、夜戰和猛打、猛衝、猛追,各個殲敵。如官雀村戰鬥和新開嶺戰鬥都是運用這種戰法。進行伏擊戰鬥時,採取“圍點打援”、“圍三缺一,虛留生路”等手段,於敵來援或突圍方向預先設伏,建立有重點的袋形部署,控制有利地形,用攔頭、截尾和斬腰相配合的打法,突然發起攻擊,以火力和白刃格鬥一舉殲敵。對城鎮之敵的攻堅戰鬥,通常把兵力區分為突擊隊、火力隊、鉗制隊、保障隊和預備隊。戰鬥時,首先掃清外圍,逼近城垣,然後集中炮火和連續爆破,開啟口子,以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實施突破;突入後,沿街巷或穿牆鑿壁進行迂迴包圍,封鎖和堵塞道路,分割殲滅敵人。有時還以地道爆破開啟口子,配合地面進攻。對野戰陣地防禦之敵的進攻,通常採取多路隱蔽接敵,形成有重點的部署,組織對壕作業,儘量靠近敵人,先行炮火襲擊,步兵連續突擊;突破後,採取穿插分割,包圍迂迴,斷敵退路,殲滅敵人。人民解放軍還進行過江河、水網稻田地和島嶼的進攻戰鬥,進一步豐富了特殊條件下的各種戰術。

這個時期的防禦戰鬥,在戰略防禦階段多采取運動防禦樣式。這種防禦,正面較寬,縱深較大,實行節節抗擊,以空間換取時間,通常編成二至三個梯隊,交替掩護,輪番戰鬥。一般構築三至四道陣地,每道陣地依託村落或高地,形成要點。戰鬥中,以一部兵力扼守陣地,大部兵力留作預備隊,待敵接近,用短促火力和積極的反衝擊,殺傷、消耗和遲滯敵人。如龍巿集戰鬥和鄆城戰鬥等。到戰略進攻階段,為了直接配合主力進攻,阻敵增援或堵截逃敵,又多采取野戰陣地防禦。這種防禦,正面較窄,縱深較大,兵力集中於主要方向,建立有重點的梯次部署,組成嚴密火力配系,構築比較堅固的工事,形成支撐點式環形防禦。戰鬥中,以主要兵力扼守要點,用火力、陣前出擊和反衝擊與敵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敵人。如塔山阻擊戰和徐東阻擊戰,就是屬於這種性質的防禦。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年10月~)

建國初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完成追擊國民黨殘餘軍隊的同時,由中國人民組成的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道,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上進行了一場現代化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一江山島、歷次自衛反擊作戰和空戰、海戰中,使合同戰術、軍種戰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的戰術,在集中兵力,選擇殲擊目標,戰鬥準備與組織指揮,近戰、夜戰,防空襲、防炮擊、防坦克、防空降,以及工程保障、後勤保障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特點。在進攻方面,主要是對臨時駐止或倉促轉入防禦之敵的進攻。針對敵方擁有空中優勢和火力強、機動快等特點,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通常區分為主攻、助攻、滲透迂迴部隊、預備隊和炮兵群,並作縱深配置,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氣,祕密開進,選擇弱點,迅速突然發起攻擊,大膽包圍迂迴,斷敵退路,穿插分割,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力求拂曉前解決戰鬥。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以下簡稱第五次戰役)後,在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和實行戰術小包圍打小殲滅戰原則的指導下,對堅固陣地防禦之敵進行了有限目的的進攻。這種進攻,事先周密計劃,充分準備,戰鬥部署編成二至三個梯隊,並編組穿插、滲透部隊,利用夜暗和有利地形,祕密接敵或組織陣前潛伏;攻擊發起時,以對敵的區域性優勢炮兵進行短促火力急襲或火力準備,工兵在敵障礙物中開闢通路,步兵在火力支援下,實施有重點的多路多梯隊的連續突擊,穿插滲透部隊直插縱深,襲擊敵指揮所和坦克、炮兵陣地,割裂敵戰鬥部署,協同突擊部隊各個圍殲敵人。

在防禦方面,主要是運動防禦和堅固陣地防禦。運動防禦在第四次戰役中用得較多,戰術上也有許多新的特點。為了適應防空、防炮、防坦克和防空降的要求,每個防禦地區通常由前進陣地、戰鬥警戒陣地、基本陣地、預備陣地及防坦克地域組成;每道陣地依託高地構成支撐點式防禦,兵力前輕後重,火器前重後輕,縱深梯次配置,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戰鬥中,以積極的陣前伏擊或襲擊,遲滯、消耗敵人,破壞敵進攻準備;用火力和反衝擊,抗擊敵連續進攻;適時轉移陣地,交替掩護,節節抗擊敵人。第五次戰役以後,由野戰陣地防禦逐步發展為堅固陣地防禦,利用山地構成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縱深防禦體系;兵力部署採取少擺多屯,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構成綿密、多層的火網。戰鬥中,廣泛組織小分隊的戰鬥活動,用襲擊、伏擊、急襲和狙擊等手段,大量殺傷、消耗敵人;依託地面陣地和坑道工事,以火力和反衝擊、反擊,與敵反覆爭奪,長期堅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就是運用這種以坑道戰為主要特徵的戰術,擊退了敵人數百次進攻,粉碎了美軍和韓國軍的“金化攻勢”,配合了當時的停戰談判。在行軍、宿營、軍隊換班,防化學、防細菌,保護交通線的鬥爭以及空戰方面,都總結過許多新的經驗,進一步發展了合同戰術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多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逐步改善,不斷總結在現代條件下作戰和訓練的經驗,探索現代條件下的戰鬥指導規律,頒發了各種條令、條例,從而使戰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戰術基本原則

幾千年來,各國軍隊提出過許多作戰原則,比較帶共同性的是:目的明確,強調進攻,集中兵力,力爭主動,出敵不意,密切協同和掌握預備隊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吸取古今中外戰術上有益的內容,總結自己特有的作戰經驗,形成了一套戰術原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劣勢裝備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戰鬥指導規律,主要有:

(1)熟知敵對雙方情況,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瞭解雙方各方面的情況,從中找出行動規律,是正確指導戰鬥的基礎。戰鬥前,首先要組織周密偵察,並對得來的各種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正確判斷敵方企圖、兵力部署、行動方法以及可能使用的新式武器裝備等,然後結合己方的情況和戰鬥環境,研究雙方力量對比和相互關係,權衡利弊,正確定下決心,作出計劃。戰鬥中,要隨時掌握雙方情況的變化,構成新的判斷和決心,及時修改已定計劃,使戰鬥行動始終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

(2)積極消滅敵人,嚴密組織防護。儘可能地儲存自己的力量,消滅敵人的力量,既是戰爭的目的,也是戰鬥的基本原則。消滅敵人,重點是打坦克、打飛機和打空降,熟練使用技術兵器和器材,靈活運用新的戰法,積極打擊敵人;儲存自己,要嚴密組織對原子、化學、生物武器和航空兵、炮兵等常規火力襲擊的防護,建立觀察報知勤務,積極摧毀敵人的武器裝備。利用地形,構築工事,疏散隊形,嚴密偽裝,開展電子對抗,消除敵襲擊後果,儘量減少己方的損害,以保持部隊持續的戰鬥能力。

(3)集中優勢力量,各個殲滅敵人。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主要方法。進攻時,強調在確定的時間和地點,迅速、隱蔽地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和技術器材,採取多路開進,隱蔽接敵,選敵弱點和要害部位,突然、猛烈攻擊。突破後,猛攻快插,割裂敵人戰鬥部署,殲其一部,再及其餘。當集中已無必要,應立即迅速疏散和轉移。防禦時,要集中力量於主要方向上,扼守要點,適時機動兵力火力,快速佈設各種障礙,各個擊破敵人。

(4)建立有重點的疏散、縱深、立體部署,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無論進攻或防禦,戰鬥部署都要形成重點,切忌平分力量。兵力兵器部署一般採取疏散、縱深配置,並把主要兵力兵器配置在主要方向上,做到既能適時集中,又能減少損害;既有獨立戰鬥能力,又能密切協同、相互支援;既能對付地面的敵人,又能對付空中和海上的敵人。進攻時能保證連續突擊,防禦時能抗擊敵全縱深的立體進攻。現代戰鬥,預備隊的作用大為提高,各級都要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使用於具有決定意義的時機和方向上;預備隊一經使用,應該立即重新建立。

(5)密切協同,主動配合。各軍種、兵種要在統一意圖和計劃下,按照目的(目標)、時間、地點(空域、海域)協調一致地行動,發揮整體威力,戰勝對方。組織協同動作,通常以執行主要任務的部隊為主,重點協調步兵炮兵坦克之間、地面與空中之間的行動。為了保障戰鬥中準確而不間斷的協同,要準備多種方案,建立順暢的通訊聯絡,組織各種保障;要增強全域性觀念和時間觀念,積極、堅決地完成任務,主動配合與支援友鄰。當協同失調或遭到破壞時,還要迅速採取措施加以調整和恢復。

(6)快速組織準備,實施全面保障。每戰力求有準備,組織全面保障,是奪取戰鬥勝利的重要條件。現代戰鬥,組織準備工作複雜,時間短促,要精密計劃,抓住重點,簡化程式,改進方法,熟練使用自動化指揮器材,快速、周密地完成各項戰鬥準備。為了全域性利益,不失時機和適應突然變化的情況,即使準備不足,也要迅速、果敢地投入戰鬥,邊打邊準備,並善於利用戰鬥間隙,組織部隊休息和整頓,以利連續作戰。各種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應按統一計劃全面而有重點地組織;特別強調加強偵察、電子對抗和對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防護,以保障部隊安全、順利地遂行戰鬥任務。

(7)注重夜戰近戰,揚己之長擊敵之短。夜戰、近戰,能使敵方核、化學武器的使用受到限制,削弱敵武器裝備的優勢;便於己方隱蔽企圖,祕密行動,發揮人的勇敢精神,出奇制勝。在敵廣泛使用夜視、電子器材和核、化學武器的情況下,實施夜戰、近戰,要採取各種有力措施,摧毀和對抗敵夜視器材,進行防光學、防雷達、防紅外等偽裝,加強部隊獨立作戰的能力和通訊聯絡;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不良天候,隱蔽配置兵力,迅速、祕密機動,儘量靠近敵人或待敵接近,以突然、猛烈的火力,速決全殲或大量毀傷敵人。

(8)力爭主動,力避被動。力量的優勢或劣勢是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但主觀指導正確與否,可以爭取或喪失主動。所以,要在客觀物質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適時集中和保持兵力火力的優勢,製造和利用敵人的錯覺和不意,迫敵陷於被動地位;善於預見戰鬥的發展變化,正確處理各種情況。當被迫處於被動地位時,則要當機立斷,採取有效措施,迅速擺脫被動,恢復主動。

(9)靈活機動,出敵不意。根據客觀情況靈活使用和變換戰術,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是保持優勢、奪取主動的重要方法,也是指揮的中心任務。戰鬥中,要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在總的意圖下,積極機斷行事;巧妙實施戰術欺騙,造成敵人錯覺和不意;嚴密偽裝,隱蔽行動企圖;善於從複雜、劇變的戰況中,迅速作出反應;在敵難以預料的時間和地點,適時機動兵力火力,運用各種戰法打敵措手不及。同時,還要預先制定多種方案,採取各種防範措施,對付敵人突然襲擊。

(10)勇敢頑強,連續作戰。優良的戰鬥作風是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現代戰鬥異常緊張、激烈和艱苦,更要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英勇頑強、堅韌不拔、孤膽作戰和連續作戰的作風,奪取戰鬥的勝利。

戰術的發展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正促使軍隊的武器裝備繼續朝著裝甲化、自動化、導彈化和遠射程、高精度、大威力、抗干擾、多用途等方向發展,對戰術的變革將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主要是:利用核、化學武器的突擊效果和力求減少這些武器給己方造成的損害,成為戰鬥的重要因素;攻防正面和縱深增大,兵力兵器部署更加強調疏散和迅速轉入地下;部隊的合成程度和獨立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合同戰術進一步向分隊範圍發展;地面裝甲突擊和空降突擊相結合的戰鬥將成為主要樣式,空中機動、縱深攻擊、垂直包圍等手段廣泛採用,遠戰地位加強;指揮、控制、通訊和情報系統進一步電子化,快速反應能力將迅速提高;電子對抗在戰鬥範圍內的廣泛展開,不僅使戰術更加複雜多變,甚至直接影響到戰鬥的成敗。

參考書目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軍隊”、“步兵”、“騎兵”、“炮兵”、“築城”、“海軍”,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

《毛澤東選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三個月總結”、“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人民出版社,北京,1967。

孫武撰,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附今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清〕道光二十一年,中國文學書局原版影印。

С.С.洛託茨基等著,烏傳袞等譯:《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戰士出版社,北京,1980。

Н.А.洛莫夫等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科學技術進步與軍事上的革命》,戰士出版社,北京,1982。

參考文章

羽毛球單打的發球戰術羽毛球銀山谷與金山谷的戰術股票基金羽毛球單打的接發球戰術羽毛球羽毛球戰術的含義羽毛球股市上尋底戰略的5大戰術股票基金EXPMA指標60分鐘圖表短線波段操作的戰術股票基金特戰寫作素材專輯(九)小組地形戰術素材女子遭受性侵害怎樣進行心理戰術居家/裝修累進戰術的要點股票基金EXPMA指標60分鐘短線波段戰術是什麼股票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