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公元44)

[拼音]:Feizhou mudiao

[英文]:African wood carving

非洲黑人部族創造的藝術,包括人物雕像、動物雕像和人們參加各種儀式時戴的面具。

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馬裡最大的一個部族,除沙漠地區外,遍佈全國。他們是一個勇敢而有智慧的部族,堅持自己的傳統宗教和風俗習慣。他們的木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脣部方尖,髮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一種叫“塞古”的雕像,其鷹鉤鼻從頭越額而下,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半圓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較下的部位;兩臂自然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或手掌張開,有突出的蛙嘴,髮式也很別緻。而且很少塗顏色,但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有的嵌入貝殼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銅環。

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徵,當地青年男女喜歡在喜慶節日時,用這種飾物裝飾自己。班巴拉人經常將羚羊題材用於木雕,但並不是一成不變地重複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他動物形象結合起來,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

在尼日河上游,有一種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點是兩角向上而又向外彎曲,口形大張,好像在歡叫;後背有一個優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紋;表面光滑,圖案勻稱;羚羊腿用曲折線表現。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裡,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蘇古尼面具所代替。這種構圖是一種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這類構圖裡,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軀幹上有一些動物形象(蜥蜴、馬、小羚羊),並且在上面經常雕上一個女人像。

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他們是幾百年前從南方遷徙來定居在廷巴克圖以南的。其木雕藝術,同多貢人一樣,具有獨特的個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約產生在200多年以前。這是一種舉著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動物雕刻結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雕像的特徵是:木料堅硬如石,多為灰色或斑紅色,動態生動優美,極其富於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面部有鬍鬚,乳房突出,臍帶顯著,後背彎曲,臀部線條突出並猛然折斷,多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寶,有的拿著斧頭,還有抱著孩子的。

較近代的多貢人雕像,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莊嚴寧靜之感。特徵是:雕面明顯,雕線多呈直角形,身軀與四肢有形似寶石的切面,臍帶呈金字塔形,頭部往往形成一個半圓形,在下額處切斷,兩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兩耳為半圓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兩個人像並排安放在一個臺座上。

多貢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練、大膽而概括的形式處理的。其特徵是:形狀細長,有時呈長方形,凹頰與鼻樑明顯分開,鼻樑呈長方形或人字形,富於裝飾性,口形好像一個突起的圓錐體,人面造型與動物形象混合在一起。

多貢人還有一種多層面具,帶有一個鏤空雕刻的頂飾,高達 5米。卡納加面具是一種有“僯”式圖案的圓形面具,頂上有祖先像。對這種圖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獵取飛鳥的象徵;也有人認為,它是多貢人神話鱷魚的象徵。

多貢人面具種類多達80餘種,都用於舞蹈裝飾。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邊以及布吉納法索和馬裡的某些地區。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的雕刻作品大體上分為5類:

(1)德布勒雕像。身軀與四肢細長並呈圓柱形安放在一個狹窄的底座上,頭部有時很小,頸部細長。舉行祭祠儀式時使用這種雕像。

(2)德格勒面具。夜間舉行葬禮時使用的一種形狀不大的盔形面具。頂上有一個抽象人像,沒有胳臂。構圖對稱、工整,面部表情莊嚴寧靜。

(3)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向前突出的身體各部(頭、乳房、臍帶等)形成一種韻律感。髮飾有一遮蓋前額的下垂物,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在臍帶處向前突出,兩臀細長,手腳有時誇大形似獸爪。肩膀後傾,背部彎曲,具有一種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騎馬像,在送葬時把雕像放在帶蓋的祭皿上,有時把雕像裝飾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農民舉行農活競賽時則把雕像放在田地裡。

(4)鳥的雕刻。鳥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徵,雕刻形式簡單,往往雕成展翅的樣子,有時鳥的形象也作為裝飾品安放在面具上。

(5)噴火獸面具。這種面具用於宗教儀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圍,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野豬、袋狼、水牛、羚羊、鱷魚、猿猴、鶴、兀鷹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從尼日河發源地遷徒到幾內亞來的。雕刻風格與班巴拉人有些聯絡。特點是:形式簡單,頭大,有尖尖的鷹鉤鼻,髮式新穎;頭部前傾,由兩隻無手胳臂支撐著;身軀龐大而呈桶狀,有的腰部緊縮,兩腿短小粗壯。巴加人各階層都有相應的面具。在收穫季節或葬禮時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體積龐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 4個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這種面具的光滑面與雕出的線條、魚脊骨花紋及其他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銅釘作為裝飾,形成平衡和諧的感覺。還有一種高 2米的班達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較高階層人的代表。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鮑勒人同居住在這裡的古羅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鮑勒人和古羅人物件牙海岸的藝術都曾做過貢獻。鮑勒人和古羅人的雕刻藝術很有特色,如果認為非洲藝術風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鮑勒人和古羅人這種有素養的藝術之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雕刻是鮑勒人和古羅人用來給他們的祖先和神祗造像的。他們在塑造物件時,總是以寫實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在遵循傳統習慣時,沒有放棄對人物個性的典型刻畫,因此所創造的人物性格鮮明。

鮑勒人雕像姿態肅穆雅靜,多為立像或坐像;雙手放在胸前或撫摸鬍鬚;雙腿粗壯豐滿,兩膝微向內轉;身軀修長而圓潤,並雕有明顯的裝飾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發亮,塗油抹黑。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細。

鮑勒人的面具也很優美動人,面部表情安靜古雅。胸部極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額頭上的裝飾性刺花,波紋起伏的頭髮,臉龐的曲線輪廓,都證實鮑勒人藝術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他們的木雕藝術十分雅緻。如阿庫阿巴雕像,是民族風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這種雕像是婦女帶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夠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權。“金凳子”是一隻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葉包鑲的。這種神凳的基本樣式不斷地改變,後來以金銀薄葉鑲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鏤空細工雕成的。

約魯巴人木雕

約魯巴人是非洲較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定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廣大地區,並且深入到達荷美(今貝南共和國)、多哥和迦納境內。這個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東方藝術的影響,又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他們創作的木雕多以象徵手法表現物件,雕像色彩鮮豔,串珠裝飾豐富,而人和動物形象相配合又是這種藝術的主要特點。約魯巴人木雕種類有:國王、貴族和酋長雕像,寶座上的雕像花紋,寺廟門口兩側和迴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壇上的神像以及各種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徵是:嘴脣豐滿前突,眼睛大睜、瞳孔圓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碩大下垂。

約魯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並按照一定的宗教儀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兩種:

(1)格萊德面具,呈半球狀,戴在頭上或斜扣在額前。前額向上傾斜,髮飾複雜,雙目圓睜,表情豐富。

(2)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狀套帽形,套戴在整個頭上。有的被雕成大張著嘴,眼睛突出的雙面頭像,在頭頂上聳立著一個龐大的色彩鮮豔的裝飾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南及尼日河三角洲東部,以務農為業。他們的面具作品有白臉女人和黑臉男人,人像雕刻,身軀及頸部細長,頭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爾寬果河、盧伊河及因濟亞河之間西部,他們的面具形式新穎,構圖協調,其特點是,睫毛彎曲,眼瞼下垂,前額突出,顴骨高突,下頦細尖,鼻尖稍微上翹,鼻孔露出。

巴庫巴人木雕

巴庫巴人居住在扎伊爾開賽河及其支流桑庫魯河之間。雕刻藝術豐富多采,儲存下來的19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叉盤坐的坐像,並佩戴刀劍及其他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誌。

巴庫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

(1)邦博面具。一種外表鑲有銅葉的大型木盔面具,額頭顯著突出,用豎線把寬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連線起來,參加會社儀式戴這種面具。

(2)馬桑博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藤框,上面覆蓋棕櫚葉,並用縫上去的附屬物如貝殼、串珠和皮革塊等作為裝飾。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長從前佩戴它,用來強迫女眷服從他的領導。現在舞蹈演員佩戴它,在市場上表演節目。

(3)謝納-馬盧拉麵具。這種面具色彩鮮豔美觀,裝飾富於變化,豐富多采。眼睛雕成圓錐體形,周圍鏤刻出許多小孔。

巴盧巴人木雕

巴盧巴人居住的範圍,包括扎伊爾的東南部,遠至坦尚尼亞和姆韋魯湖一帶。他們的雕像沒有粗糙怪誕的形式和憂鬱的內容,其特徵是:髮飾複雜多為十字形或波浪形,頭髮與前額分界明顯,兩眼成杏核狀,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見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則以部落英雄為主要物件。每個酋長都有威嚴的雕像。一種稱作“乞婦”的女人像更富於表情。孕婦在臨產前經常把這種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門前,過路的人把禮物放在那裡,產婦在產期可以不致於因為不勞動而生活困難。

在巴盧巴人的風俗習慣中,面具沒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們也雕刻一些生動的面具。如基佛韋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紋,並在溝紋內塗上白色。這種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長和訪問高官顯赫時佩戴的。

參考書目

Frank Willett,Africɑn ArtɑnIntrodu-ction,London.

DennisDuerden, Africɑn Art ɑn Introduction,London-New York-Sydney-Toro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