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之學

[拼音]:Liebin

[英文]: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1930)

俄國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的代表。1844年7月24日生於烏克蘭的丘古耶夫,1930年9月29日卒於庫奧卡拉。祖先是邊區的屯墾士兵,父親和叔父都滁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4897.html' target='_blank' >郵路仿砩摹Ⅻ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8704.html' target='_blank' >列賓自小身體瘦弱,父母讓他跟丘古耶夫的聖像畫師學畫聖像。1863年秋末,列賓到彼得堡求學,先在美術家獎勵會舉辦的業餘學校補習,第2年1月通過考試,成為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

19世紀60年代,正是14個畢業生退出學院、成立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的時候,社會上的民主運動也十分活躍。這時候列賓既要完成學院的作業,接受嚴格的學院藝術訓練,又要經常參加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組織的星期四晚會,接受И.Н.克拉姆斯科伊的指導。這階段的學習和鍛鍊,對列賓藝術上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1871年,列賓參加了學院的畢業生命題創作競賽,獲得金質大獎章。在此同時,他開始構思《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為了描繪沙皇統治下俄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他在畢業前曾兩度到伏爾加去,對縴夫的生活作了長期的觀察,畫了許多速寫,熟悉並瞭解他們的個性和生活經歷。在經過反覆推敲和長時期的醞釀之後,列賓筆下的縴夫們,既是苦難的生活底層的人們,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強者。在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11個縴夫猶如一組雕刻群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畫面上對伏爾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佈局,使這幅尺寸不很大的畫面具有巨集偉深遠的感覺。它不僅揭示了現實的矛盾,同時肯定了社會的積極力量,使俄國風俗畫增添了新的語言。

1873年5月至1876年冬,列賓獲得公費去法國進修,在那裡他的油畫技巧得到進一步提高,創作了《漁民的女孩》(1874)、《祈禱的猶太人》(1874)、《巴黎咖啡店》(1875)等作品。1876年回到俄國,開始了他創作上的盛期。

在故鄉丘古耶夫,他首先為一名教會的顯赫人物畫了一張肖像,即有名的《祭司長》(1877),畫中塑造了俄國僧侶階級性格粗暴、妄自尊嚴的典型特徵。之後又創作了《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1880~1883)。列賓藉助小城鎮的宗教習俗,反映了80年代俄國人民的生活,揭示了農村中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導致階級分化的加劇。

此外,列賓還畫了幾張出色的歷史畫。在《索菲亞公主》和《伊凡雷帝殺子》(1885)中,畫家把歷史人物複雜、矛盾的精神面貌,通過緊張的、戲劇性的場面揭示了出來。另一幅歷史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則以英雄的群像和樂觀的色彩,描寫了17世紀查波羅什部落的一段歷史。畫面上有20多個人物,表現了查波羅什人熱愛自由和勇敢豪邁的性格(見彩圖)。列賓還以19世紀後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鬥爭為題材,畫了一組油畫。其中聞名的有 3張:《拒絕臨刑前的懺悔》、《意外的歸來》和《宣傳者被捕》。

列賓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畫家,他把肖像畫稱作“最有現實意義的繪畫體裁”。他為同時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其中《穆索爾斯基肖像》(1881),畫於音樂家生命垂危的時刻。但在畫面上並不感到他是一個重病的人,他微低著頭,像在傾聽彈奏的樂曲,又像在構思新的樂章。列賓為文藝評論家B.B.斯塔索夫作過好幾幅肖像,作於1883年的《斯塔索夫肖像》,是畫家和斯塔索夫一起去德國時在德累斯頓畫成的。列賓把這位博學多才、熱情、無私,有時也帶些偏激情緒的學者的風貌,作了生動的描寫(見彩圖)。列賓還作過《托爾斯泰肖像》。當時Л.Н.托爾斯泰正值精力旺盛的寫作盛期。他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已經問世,列賓為他作此肖像時,他正在準備《復活》的寫作提綱。列賓為這位思想深邃、目光炯炯的文學大師,作了深入的、然而又是十分樸實的寫照。他還喜歡用一種輕鬆、歡快的筆調,描繪自己的親人和親密的朋友。如《蜻蜓》(1884)、《休息》(1882)和《秋天的花束》(1892)等,是一種類似風俗畫的肖像畫。

1910~1903年間,列賓繪製了巨幅群像畫《國務會議》(他的兩個學生也參加了這件作品的製作)。列賓事先為這些沙皇俄國的官僚作了很多寫生習作,以高超的技法,對要人們的冷酷和庸俗作了深刻的揭露。

列賓後期的作品,如《決鬥》、《多麼自由》、《果戈理焚稿》以及描寫1905年革命事件的油畫和鉛筆速寫稿《紅色葬禮》、《在沙皇的絞架附近》、《驅散示威遊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遊行》等,已不能與早期作品相比,在繪畫語言上已缺乏鮮明的表現力。

列賓在改革後的皇家美術學院任教14年,為俄國繪畫學派培養了一代後起之秀。

自1900年起,列賓定居在彼得堡附近的庫奧卡拉,這是他自己買下的莊園別墅,稱作彼納塔(1948年起改稱列賓諾)。這裡在十月革命前屬於芬蘭,由於周圍白色勢力的影響,列賓與祖國失去聯絡。在十月革命後他雖有返回蘇聯的願望,但由於年老體弱和其他一些原因,始終未能如願。

列賓在晚年,曾以自傳體的形式寫了回憶錄《撫今追昔》,用生動的文筆寫下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經歷,回憶了他和藝術家們的交往,以及他主要作品的創作經過,還附有他對當時歐洲繪畫的評論及書信10餘篇。這本讀物對了解19世紀後期俄國的藝術概況,很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