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有效性之反思論文

淺析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有效性之反思論文

  摘要:資訊化課堂教學作為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國推進教育資訊化程序中的重、難點。儘管資訊化課堂教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仍存在許多弊端,從而導致資訊化課堂教學流於形式。本文透過對目前資訊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及成因進行分析,提出並討論了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關鍵詞:資訊化;課堂教學;有效性;措施

  引言

  當前由於教育技術的不斷髮展及應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正在逐步被資訊化課堂教學所替代,這是由於一方面反映社會對新的課堂教學形式的一種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隨著我國不斷推進教育資訊化的程序,資訊化課堂教學成了資訊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由於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對資訊化課堂教學的認識還不到位,這就使得資訊化課堂教學開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人甚至開始對此產生了懷疑,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資訊化課堂教學及其特點

  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識的編排順序組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的中心,教師將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課堂教學進度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體。而資訊化課堂教學則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它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成為了主體。資訊化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學”,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作為導學者,利用資訊科技為學生創設各種個性化的學習情境,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資訊化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教師是主導。教師作為導學者、督學者,更多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服務,為學生創設具有個性化的、有效促進學習的教學情境。

  (2)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進行,學生不再是靜默的知識接收器。作為學習主體,學生將進行主動地、個性化的學習,在學習中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3)資訊科技的應用。各種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教學活動中,當然這裡的應用是指適應性的、有效的使用,並不強調一味地牽強使用技術。

  (4)教學內容形式多樣化。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的需要,可以使用各種有聯絡的、相關的學習內容,而且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文字教材,利用資訊科技,可以是網路資源、多媒體資源等。

  二、當前資訊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關於目前資訊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和如何有效地開展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文章很多,作者參考了幾篇有代表性的,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工作情況,總結了當前資訊化課堂教學可能存在的幾個問題並分析了其成因。

  (1)思想認識不到位。①沒有認識到教育資訊化的重要性,認為教育資訊化等同於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重建設輕應用;②過分強調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技術論、機器論的觀點認識教育資訊化;③教學觀念仍沒有改變,沒有認識到技術是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為主,武斷地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歸咎於資訊化課堂教學的不足。

  (2)教學資源建設滯後。①開展資訊化課堂教學,需要豐富、優秀的教學資源的支援,但當前資源大多質量不高,資源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推廣性。盲目追求資源的數量,資源的表面形式,不注重資源本身的內容;②資源重複建設,沒有共享。在資源開發上,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往往各自為政;③缺乏協調合作。資源建設過程中完全遵照教師個體的意願和想法,沒有進行多方協調、合作,開發的資源質量不高,不易推廣。

  (3)教學設計不合理。文字資訊的電子化使資訊容量增大,課堂教學“滿堂灌”,沒有根據資訊化課堂教學和教學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較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資源簡單堆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編排不科學,呈現方式不符合課程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1]教學素材資源選擇針對性不高。

  (4)注重形式,忽視效果。①雖然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資訊科技,但教學模式沒有根本性變化,仍然是“知識灌輸”型。由於使用了資訊科技,知識容量變大了,教師灌輸知識的效率提高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下降了,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理解;②注重動作思維的訓練,忽視多種思維方式的培養。資訊化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和環境進行個性化學習,但教師卻沒有很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總結,學生的自主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的動作思維;③片面追求華麗的效果,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製作教學資源,資源本身做得很華麗,但內容卻沒有精心組織,往往比較鬆散、簡單和牽強,容易分散學生學習注意力,不利於進行思考。

  (5)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依舊。很多資訊化課堂教學仍舊是“換湯不換藥”。教師仍主宰課堂,作為教學中心,使用資訊科技進行知識灌輸。學生雖然透過資訊化課堂教學培養了“資訊素養”,但嚴格意義上講,他們的資訊素養是不健全的,創造性的資訊素養沒有根本性的發展。

  (6)學生的能力培養效果不理想。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相反,由於灌輸的資訊量加大,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打擊。

  三、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在資訊化課堂教學中,環境建設是基礎,資源建設是核心,教學應用是目的,機制建設是保障,資訊化課堂教學作為學校資訊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2] 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將資訊科技融入到課程中,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另一方面要認識到資訊科技無論多麼優越,但終究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永遠是主體,資訊科技只是起到輔助學科教學的作用。

  (2)加強教學交流,共建教學資源。資訊化課堂教學對教師的資訊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各專業學科間教師加強教學內容及資訊科技應用的交流,對資源的建設共同設計、開發,尤其要注意教學資源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要為了建設而建設。資源建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①與相關學科教材配套,按照各學科知識的特點進行資源分類建設;②教學資源要有針對性,要考慮是否有利於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要考慮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的維持;③規範資源開發行為,加強資源資料的通用性和適用性,實現資源共享,加強教育資源整合管理;④根據教學實踐對教學資源進行不斷更新。

  (3)改變師生間的地位,改進教學設計。資訊化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他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輔助者、監管者。一方面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學習創設個性化的、促進學習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地開展學習,教師不再向學生一味地灌輸知識,避免將資訊科技作為“機灌”的工具,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和幫助;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為學生篩選和組織學習資源,使其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參與,培養他們的學習責任心和自主性。

  (4)注重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效果,著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在資訊科技的功能上要有正確的認識,避免將“人灌”變“機灌”。教學開展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不僅要有獲取資訊資源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創造資訊資源的能力。透過基於問題的教學、小組協作學習的開展,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

  (5)對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傳統的只看教育的結果而不問教育的過程的總結性評價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素質教育應更加重視教育評價的教育性和發展性功能,透過過程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資訊,使他們能夠了解教育活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使教育活動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了能夠真正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我們應該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課前評價(診斷性評價)、課中評價(形成性評價)與課後評價(總結性評價),自評與他評結合起來。不僅要評價教師的教,還要評價學生的學;不僅評價教育活動的結果,也評價教育活動的過程;不僅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要評價情感、意志、個性、人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各種評價方法的優勢和特長,又可以互相彌補其缺陷和不足,從而使評價的結果更加客觀、公正。

  四、結束語

  大力推進資訊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涉及軟硬體資源、教學人才隊伍、資訊科技、學校組織和激勵機制等多個方面。如何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有效性成了教育資訊化的關鍵所在,作者認為透過資訊化教學環境的建設、資訊化資源的建立、教學設計的改進、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陳丹.淺談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問題[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6.

  [2]羅輝,陳松濤,安川林.資訊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7(21):452-455.

  [3]齊宗平.反思資訊化教學弊端[J].基礎教育參考,2007(4):78-79.

  [4]徐仁坤.淺談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及建議[J].網路科技時代,2008(10):102-103.

  [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6]蔣國珍.尋求資訊科技進入課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國電化教育,2008(3):21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