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Β.И.
[拼音]:Hongshan wenhua
中國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35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最初被稱作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為紅山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紋陶、細石器和一種特有的掘土工具為其基本特徵。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經過發掘的遺址還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漢旗三道灣子、四稜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等處。相對年代與仰韶文化大致相當,而早於夏家店下層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的一個數據經校正約為公元前3500年。
房址與窯址
發現的數量不多。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有小型和大型兩種。小型的長寬在4米左右,留存的牆壁很矮,室內地面經過錘打,中央設瓢形灶坑。在西水泉遺址發現的一座大型房址,東西9米,南北11.7米,南面有斜坡狀門道,除室內中央有瓢形大灶坑外,北部也發現灶坑,可能原來有隔牆。在四稜山遺址發現的陶窯,由窯室、火道、火膛3部分組成,有單室窯,也有雙火膛的連室窯。後者火膛左右並列,經斜坡狀火道與一個橫長方形的窯室相通,窯室內還分列若干窯柱,這種陶窯的結構顯然比較進步。
文化遺物
有石器和陶器,還發現有精美的玉器。石器以磨製的為主,其中掘土工具(也有人稱耜,過去曾稱犁)有菸葉形和草履形兩種,形體較大;桂葉形雙孔石刀通體磨光,刃、背呈對稱弧形,近背部有雙孔。這兩種石器是紅山文化富有特徵性的器物。打製石器有砍砸器和磨盤、磨棒等。細石器中的鏃為等腰或等邊三角形,底邊有平底、凹底兩種,兩面都經精細加工。條形石片短小,一般長3~4釐米;還有圓刮器和錐、圓錐形石核等。陶器為手製,有夾砂和泥質兩種。夾砂陶多為褐色,作炊煮器,有些表面還留有煙炱,器形有大口深腹罐、折口深腹罐、斜口罐,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的橫“之”字形線紋(或稱弧線紋)和直線劃紋很有特色,器底外則多見編織物的遺痕。泥質陶多為紅色,是盛容器具。其中缽多為“紅頂碗”式,有深腹、淺腹兩種;罐有小口雙耳罐、長頸深腹罐、斂口罐;還有盆和甕。泥質陶器的主要紋飾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紋,(見彩圖)其中以平行線紋、三角形紋、鱗形紋等為最富有特點。
生產和生活
紅山文化有房屋基址和窯址,同時發現有數量較多的掘土工具以及石刀、磨盤、磨棒等收割和加工穀物的工具,這表明紅山文化居民過著定居的生活,從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生產。遺址中還經常發現牛、羊、豬等家畜的骨骼,鹿、獐等獸骨以及大量的石鏃,反映了畜牧、漁獵也佔有相當的比重。至於當時村落的規模,由於遺址儲存的狀況和發掘面積的侷限,目前還不清楚。
討論與展望
對於紅山文化大體有3種不同看法:
(1)認為是這個地區具有自身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自己的發生、發展過程,也曾受到其他文化例如仰韶文化的影響。
(2)認為屬於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性變體。
(3)認為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接觸後所產生的一種混合文化,或認為很可能是兩者相互影響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新文化,含有兩種文化的因素。第 3種看法目前已不甚流行。至於紅山文化的來源,有一種意見認為是承襲了磁山文化(見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而更多的意見則認為這是需要進行探索的問題。紅山文化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它的分期和發展階段,也是今後有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參考書目
佟柱臣:試論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含有細石器的諸文化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4期。
劉觀民、徐光冀: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與認識,《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