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森,H.

[拼音]:Lin Zili

中國經濟學家。福建連江人,1925年12月3日出生。1948年在香港任《華商報》增刊《世界展望》編輯,並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兼職。1949年到北京,曾任《學習》雜誌編輯,以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物價委員會、國務院研究室等單位工作。並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室務委員、研究員,兼任理論組組長,並在廈門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學術團體兼任教授和顧問等職。

林子力從50年代初開始便致力於中國經濟問題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研究,對當代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探索。1979年他在作為多年探索結果的《社會主義經濟論的若干方法問題》和《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及其規律的探討》兩文中,提出和論證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不可逾越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特徵在於等量勞動交換通過市場(即與一般等價交換統一)等等觀點。1979年後,他把對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探索和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實際考察結合起來,對擴大企業自主權和與之有關的改革、聯產承包制和農村經濟的新形式、市場體系及其機制、巨集觀調節等問題加以研究,進一步提出和論證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包括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與財產關係的劃分;勞動聯合的兩個層次(社會經濟兩層結構);勞動抽象的三種形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價值範疇的新含義;勞動貨幣;按勞分配新公式;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收入構成──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包括級差收入、利息等);社會主義積累職能及不完整的所有權形式;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微觀多樣巨集觀統一,以及對私人(僱工)企業、合股經營等形式的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現象形態);社會主義巨集觀經濟三大功能(調節經濟關係,特別是調節非勞動收入;調節經濟執行,特別是調節需求總量;制定發展戰略)等。他並以這些新觀點或新範疇為主幹,力圖創立包括導論(方法論)、總論(社會主義經濟形態論),微觀經濟論和巨集觀經濟論的新的理論經濟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他並對改革有關問題提出了若干看法,如認為經濟改革的實質即從非商品經濟的傳統模式轉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制,因此,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與堅持經濟改革的統一,也就是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統一;又如,認為各種形式的承包制是現階段經濟形式的中國特色的重要表現,等等。

林子力的主要著作是:《論聯產承包制》(1983),《社會主義經濟論──論中國經濟改革》第一卷(1985)、第二卷(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