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拼音]:Mogao Ku
[英文]:Mogao Grottoes
中國十六國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 (古代又寫作漠高窟)。近代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 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各代開鑿的石窟鱗次櫛比地密佈於15~30米高的崖面上,上下分佈 1~4層不等。現存洞窟75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木構窟簷 5座。洞窟可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現存洞窟487 個。各窟均由建築、彩塑和壁畫綜合構成。洞窟建築形式因題材的不同而相異,彩塑多置於佛龕內或佛壇上,壁畫繪於四壁、窟頂和龕內。有的洞窟地面鋪設花磚,窟外建木構窟簷。北區現存洞窟250多個,除第461~465 窟外,窟內多無彩塑和壁畫,造有土炕、灶坑、壁龕、燈臺,據遺蹟推測系僧房窟、禪窟、瘞窟。與窟區相對,在宕泉河東岸,為舍利塔組成的塔群。莫高窟規模巨集大,內容豐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莫高窟於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門樂僔首先創鑿,禪師法良繼續開窟。此後,北魏宗室東陽王元太榮,北周貴族建平公於義先後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的影響,莫高窟的建窟造像開始發展。北朝共開窟36個。隋和唐前期,敦煌經濟繁榮,絲路暢通,莫高窟也進入鼎盛時期。安史之亂後,建中二年(781)吐蕃佔沙州(敦煌),在吐蕃贊普保護下,莫高窟繼續得以發展。大中二年(848)張議潮率兵起義,收復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歸唐。在張氏歸義軍政權統治的晚唐時期,張氏家屬及其顯貴姻親在此繼續修建。隋唐兩代共開窟300多個。乾化四年(914)曹氏歸義軍政權代張而立,統治瓜(安西)沙(敦煌)120多年,共新建洞窟50餘個,還全面重繪重修前代洞窟和窟簷,在下層大型洞窟前修建木構殿堂,崖面上大面積繪製露天壁畫,使莫高窟外觀蔚為壯觀。北宋景祐三年(1036)和南宋寶慶三年(1227)先後為西夏、蒙古政權統治。西夏修窟77個,基本上都是重修前代洞窟。蒙建窟 8個,重修19個。此時儘管仍有興造修葺,但伴隨敦煌經濟蕭條和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趨衰落。元代以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鮮為人知。
發現與調查
清康熙四十年(1701)後,莫高窟逐漸被人注意。雍正年間督修敦煌城的汪漋發現莫高窟壁畫。嘉慶年間西北史地學家徐鬆遊歷莫高窟,在《西域水道記》中記敘了有關莫高窟的資料。道光十一年(1831)敦煌知縣蘇履吉修撰的《敦煌縣誌》刊載描述莫高窟的版畫和詩文。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發現藏經洞(敦編17窟) 和洞中的古代寫經、文書、文物 4萬餘件。這項重大發現轟動了世界。1907~1914年英國人A.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С.Ф.奧爾登堡接踵而來,竊取了藏經洞的大批珍貴文物。1922年數百名白俄軍人流竄至此,在石窟中修炕起灶,使30多個洞窟的壁畫被煙火燻黑。1924 年美國人 L.華爾納偷揭莫高窟壁畫26塊。20世紀初,國外連續不斷的偷盜和破壞,使莫高窟蒙受較大損失。40年代前後,中國學者多次對它進行考察,其中重要的有:1941~1943年張大千進行的石窟編號、斷代和壁畫臨摹;1942、1944年向達、夏鼐、閻文儒到莫高窟考察。1943年莫高窟收歸國有,在該地設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保護和研究的歷史。1950年將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後作了多次勘察,並做了大量臨摹和保護工作。
洞窟概況
在莫高窟的南北兩區中,北區洞窟和塔群目前尚未全面整理。南區洞窟據窟形、彩塑和壁畫的特點分為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4個時期。
北朝時期洞窟
窟形主要有 3種:
(1)禪窟。平面長方形或方形,正壁開龕,兩側壁附有方形小禪室,窟頂平頂或覆鬥形頂。
(2)中心塔柱窟。平面長方形,中後部鑿有連頂接地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開龕造像,前部人字坡形頂,後部平頂。
(3)殿堂窟。平面方形,正壁開龕造像或僅造像,個別窟兩側壁開列龕,覆鬥形頂或人字坡形頂。彩塑分為圓塑和影塑兩種,圓塑包括主像和其兩側的脅侍像。主像有釋迦牟尼、彌勒、釋迦多寶並坐像等;脅侍像早期為二菩薩,晚期增加二弟子。影塑有貼上於中心塔柱和四壁上方的供養菩薩、飛天、千佛等。此時彩塑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姿態簡單,風格簡樸厚重。壁畫主要有 4類:
(1)佛像畫。有佛、菩薩、弟子、天宮、伎樂、金剛力士等。
(2)佛經故事畫。有佛傳故事畫,描述釋迦牟尼一生或某些主要事蹟的傳記故事;本生故事畫,為釋迦牟尼前生作各種善行救渡眾生的故事,如屍毗王割肉貿鴿、薩埵太子捨身飼虎、須達拿樂善好施等 13 種;因緣故事畫,為佛度化世人或外道皈依佛教的故事,有沙彌守戒自殺、五百盲賊得眼皈依等9 種。故事畫有單幅單情節、單幅多情節、多幅連環畫等形式。
(3)傳統神話傳說畫。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羽人、飛廉、風神、雷公、雨師、闢電等。
(4)供養人畫像。即出資開窟造像者在窟內畫出自己和眷屬供養佛菩薩的形象,其身分有王公貴族、世家大族、僧侶以及少數民族等,形象高不及尺,千人一面,排列成行,繪於四壁下部,像前有題榜,題寫供養人的姓名、籍貫、職銜。此時的早期壁畫設色厚重、濃麗,線描挺拔,風格樸拙渾厚,並有濃厚的西域佛教藝術特徵;晚期設色明快爽朗,線描遒勁,風格清新灑脫,呈現中原風格。
隋唐時期洞窟
窟形多樣,除四壁一龕窟、中心塔柱窟外,出現了四壁三龕窟、佛壇窟、大像窟等新的形式。其中四壁一龕窟數量最多,佛龕加深加大,形式早晚不同,隋代為內外二層龕,唐前期為內小外大的敞口龕,唐後期為仿照床帳形式的盝頂帳形龕,龕內造馬蹄形佛壇。佛壇窟,隋至唐前期在正壁前鑿長方形或馬蹄形佛壇;唐後期在窟中央鑿方形佛壇,壇後部有背屏連線窟頂。大像窟,高達30米左右,上小下大,近似方錐體,正壁前造石胎泥塑大像,佛座後鑿供巡禮用的馬蹄形通道,前壁開大型明窗,窟外建多層窟簷。彩塑都為圓塑,數量最多、塑造最精的為與人等高的群像,其組合為一鋪三身至十一身不等,大多為七身、九身。主像多為阿彌陀、彌勒、釋迦牟尼,還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佛。主像兩側的脅侍像,除菩薩、弟子外,增加天王、力士、供養菩薩等,其中天王或力士像,隋至唐初多置於前室,至盛唐時,由前室進入主室,與佛、菩薩、弟子像共同組合成一個群體。數量最多的群像,為釋迦牟尼涅槃像和眾舉哀者的群塑,如第148窟主像為長15.8米的釋迦牟尼臥像,身後塑有高約 1 米的菩薩、弟子、護法、國王、大臣等舉哀群像共72身。唐前期延載二年(695) 和開元天寶時期,先後修造了高34.5米的北大像、27.3米的南大像,均是作善跏坐的彌勒佛。此時彩塑造型濃麗豐肥,曲眉豐頤,寫實手法高超,進入人物內心世界。壁畫題材主要有 5種:
(1)佛像畫。出現較多的單身佛像和菩薩像,如藥師佛、盧舍那佛、觀音、勢至、地藏以及密教題材的菩薩像。
(2)經變畫。有阿彌陀、彌勒、東方藥師、觀無量壽、法華、寶雨、維摩詰、涅槃、勞度叉鬥聖、觀音、文殊、普賢、報恩、華嚴、天清問、思益梵天清問、金光明、金剛、楞伽、密嚴、報父母恩重、降魔經變等20餘種。隋和唐前期經變種類較少,場面巨集大,構圖謹嚴,內容精練,每一壁一鋪,後期種類增多,內容豐富,構圖充塞,一壁二至三鋪,甚至經變畫下還增加屏風畫,以補充經變的內容。
(3)佛教史蹟畫和瑞像畫。唐後期出現,為傳自西域于闐以及天竺、尼婆羅、犍陀羅等地的佛教傳說,如於闐舍利佛毗沙門天王決海、尼婆羅阿耆波爾水火池、中天竺波羅奈國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羅分身瑞像等數十種題材。
(4)佛經故事畫。隋代逐漸消失,至晚唐復又出現,有善事太子入海、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等。個別洞窟繪《賢愚經》的故事20餘種。
(5)供養人畫像。形象服飾描繪細緻講究,形象逐漸增大,晚唐已出現等身大像。並從四壁下部進入入口甬道兩壁。場面巨集大、結構嚴謹的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及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是重要的歷史畫卷。此時壁畫藝術經過隋代的探索,唐代臻於嫻熟精湛,唐前期人物豐濃,肌勝於骨,色彩富麗,線描採用自由豪放的蘭葉描,一派雄渾健康、生機勃勃的氣派。吐蕃時期,色彩明快清雅,線描精細柔麗,人物性格刻畫細膩,構圖嚴密緊湊,形成細密精緻柔麗的風格。至晚唐出現公式化的趨向,已缺乏意境和情趣。
五代、宋時期洞窟
基本繼承晚唐的規範。窟形主要有中心佛壇窟和四壁一龕窟,前者在覆鬥形頂四角鑿出凹面,以繪四天王。彩塑遭到嚴重破壞,僅存兩窟,造型雖有唐的餘風,但表現技藝不如唐代精湛。壁畫主要有五類:
(1)佛像畫。大幅的四大天王、天龍八部、八大龍王、毗沙門天王赴那吒會是此時常見的題材。
(2)經變畫。各種經變的內容進一步增加,在每個內容旁插以書寫變文的榜題。此時經變與變文相結合。
(3)故事畫。《賢愚經》的故事畫進一步增多。第 61窟 33扇屏風所繪的131個畫面的佛教故事畫,是同類題材的鴻篇鉅製。
(4)佛教史蹟畫和瑞像畫。以大幅經變形式出現,如劉薩訶變相,以30多個內容描述聖僧一生的聖蹟;第61窟的巨幅五臺山圖,運用鳥瞰式透視法描繪了河北道鎮州至太原、五臺方圓數百里的山巒、河流、城市、橋樑、店鋪、寺廟、蘭若、菴廬、佛塔,還有各種人物活動,如送貢、進香、商旅、行腳、推磨、踏碓等等,是一幅形象的歷史地圖。
(5)供養人畫像。數量進一步增加,形象更為高大,歸義軍曹氏政權一門五代及其姻親、顯官、屬吏均與入壁。還有與曹氏聯姻的于闐國王和王后、甘州回鶻公主供養像等。于闐國王像高達 2.92 米。這個時期的藝術,前期猶存唐代餘風,人物肌肉豐腴,設色熱烈,線描豪放而有變化,但用筆粗糙簡率。後期出現公式化現象,經變內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貧乏,線條柔弱無力,缺乏藝術性。
西夏、元時期洞窟
窟形,出現一種在平面方形窟頂覆鬥形窟的中央設多層圓形佛壇的新形式。彩塑,西夏僅存二、三十身,有佛、菩薩、弟子、供養天女等,繼承唐宋遺風,面貌豐潤,修眉細目,衣紋流暢;元代彩塑已蕩然無存。壁畫,西夏的題材有千佛、供養菩薩行列、藥師佛、說法圖、西方淨土變、水月觀音、十六羅漢、如意輪觀音、不空索觀音等。供養人畫像為西夏党項羌人的形象和服飾,身材高大,面形渾圓略長,兩腮外鼓,禿髮高鼻,細眉修目,戴氈冠或雲縷冠,著圓領窄袖團花袍,束帶。西夏藝術題材貧乏,內容空洞,形式概念化,神情千篇一律,線條採用挺拔有力的折蘆描,色彩單調清冷,裝飾部分多用浮塑貼金,瀝粉堆金。元代壁畫題材以密宗為主,出現藏傳薩迦派的五方佛、明王、金剛等新題材。供養人畫像面相寬肥,男像著笠帽,窄袖袍,六合靴,女像著顧姑冠,文繡衣,長裙曳地。元代的藝術有迥異的兩種風格,一種以第 3窟千手千眼觀音、第61窟熾盛光佛為代表,採用鐵線描、折蘆描、遊絲描、丁頭鼠尾描多種線描造型,設色清淡典雅,這是中原傳入的漢密風格。另一種以第 465窟的薩迦派壁畫為代表,人物的形象有印度、尼泊爾人特徵,鐵線描挺拔秀勁,色彩多用青、白、藍、綠,敷色厚重,這種線描和色彩並重,神祕、粗獷、冷豔的風格,來自藏傳密教。
西千佛洞
位於敦煌城西南30公里,因地處莫高窟和敦煌城西而得名。石窟鑿在高約20餘米的黨河北岸崖壁上。現有洞窟22個,東起南湖店,綿延 2.5公里,西至黨河水庫以東 8公里處。主體部分的19個洞窟位於窟區西段,有 2個洞窟位於窟區東段,在東西兩個區段之間有一個洞窟。最早的洞窟約建於北魏晚期,西魏、北周、隋唐、五代、沙州回鶻政權均有續建,最晚的洞窟建於元代。部分北朝、隋、唐時期洞窟的壁畫、彩塑經過後代重繪、改塑。洞窟形制,彩塑、壁畫的題材和藝術風格,與莫高窟同期洞窟相似。五代建第29窟十六羅漢彩塑為莫高窟彩塑題材所不見。
保護工作
1951年文化部組織專家對莫高窟進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保護和維修方案,搶修了瀕臨倒塌的五座唐宋木構窟簷。此後徹底清除了堵塞數百年的下層洞窟的全部積沙,從積沙中陸續清出了17個洞窟,對大面積行將脫落的壁畫作了搶救性的邊緣加固。60年代初,在甘肅省文化局主持下,對莫高窟進行了調查,劃定了東至三危山、西至鳴沙山、南至大泉、北至文化公路方圓10餘平方公里的保護範圍,設定了保護標誌,建立了保護檔案。1962年文化部負責人率專家組再次赴莫高窟考察,提出了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計劃,1963~1966年、1984~1985 年分 4 期進行了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採用頂、擋、刷的辦法,防止了有各種裂隙的危崖倒塌,使 380個洞窟得到了保護,並架設了連線各窟的通道,外觀樸素大方,徹底改變了破敗荒涼的面貌。與此同時,配合加固工程,進行了南區窟前大面積考古發掘,發現了20多個窟前殿堂遺址和 7個窟龕。60年代以來,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單位的幫助下,經過反覆試驗,篩選出適合莫高窟壁畫保護的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對1200平方米有起甲、酥鹼病害的壁畫進行了有效的修復。與此同時,逐步開展了對壁畫的各項科學研究及保護工作,如壁畫無機顏料物相分析、壁畫變色原因探討、煙燻壁畫清洗試驗、環境與壁畫保護關係的研究、壁畫加固材料試驗等等。1984年以來,在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的資助下,莫高窟安裝了通風避光的窟門和壁畫保護屏風。為了加強保護工作,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大為敦煌研究院,院下設敦煌石窟保護研究所,充實了科技力量,專門負責石窟維修、壁畫和彩塑的保護研究和修復、檔案資料和日常管理。西千佛洞由於崖體石質鬆散,殘損坍塌較甚。主體部分洞窟也在1987年得到全面加固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