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

[拼音]:Li Longji

中國唐代音樂家。685年8月15日生於東都洛陽,762年卒於長安。712 年被立為皇太子,同年受禪即皇帝位,即唐玄宗,在位44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他被尊為太上皇。758年由蜀返長安,幽居西內宮苑,於762年抑鬱而死。

李隆基酷愛音樂。6歲能歌舞,顯露出音樂資質。少年時在府中自蓄散樂一部以自娛。他精於多種樂器演奏,如琵琶、橫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藝尤為高超。他對唐代的音樂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調整了原九部樂、十部樂為坐、立部伎,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提高;他設立梨園,擴充教坊,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藝人;吸收和容納外來音樂,提倡俗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樂氣派。

在8世紀上半葉,就世界音樂範圍而言,李隆基堪稱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師。唐南卓《羯鼓錄》曾說他“若製作曲詞,隨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皆應散聲,皆中點拍”。他一生中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歷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無存。根據史料記載,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後創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轉折時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還京樂》、《夜半樂》,是為了紀念他所主持的誅殺韋、武朋黨集團的宮廷政變而作的。他即位後,任用得人,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並創作和改編了為數不少的宣揚君權神授、歌頌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樂作品,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文成樂》等等。李隆基長於“法曲”風格,喜歡採用“遊仙”題材,他本人蔘與創作、改編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雲回》等。藝術上,歷代多有讚賞之詞。在李隆基的音樂創作中,佔比重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隋時傳入中原。由於李隆基對羯鼓的特殊喜好,視其為八音領袖,故多為之譜曲,如《春光好》、《秋風高》等,多被載入史冊。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後世稱道的追憶馬嵬坡之行的《雨霖鈴》,懷念賢相張九齡的《謫仙怨》,史料中或指其為玄宗自制,或謂樂工奉命而作,都與李隆基主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