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

[拼音]:dongwu jiaowang

[英文]:animal communication

動物之間傳遞資訊、交流感情和互相影響的聯絡過程。是習性學、包括社會生物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動物在種群內部或種群之間都存在著交往。交往應是非暴力的。如果一個動物發起的行為因傷害另一個動物而引起它的行為變化,就不是動物交往。在動物交往的過程中至少需要有訊號的傳送者和訊號的接受者兩個個體參與。

動物交往是藉助不同的感覺系統進行的,有視覺的、聽覺的、化覺的和觸覺的等等。各種動物交往的方式取決於它生存的條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例如,夜行性動物多利用聽覺系統;晝行性動物則一般利用視覺系統。螢火蟲是一種通過視覺系統在夜間進行交往活動的昆蟲。雄螢火蟲飛行時尾部閃爍螢光,吸引地上的雌性進行交配。不同種螢火蟲螢光閃爍的頻率、顏色、強度和時間各不相同,從而避免了不同種之間的交配。蜜蜂交往用“舞蹈語言”,它所利用的感覺系統比較複雜,有視覺、動覺、振動覺和嗅覺參與。工蜂飛出蜂巢尋找蜜源,回巢以後用圓形、“8”字形和直線等不同的爬行方式將蜜源方向和距離的資訊傳遞給其他工蜂。

許多動物通過聽覺系統進行交往,如蟋蟀、蟬、蛙和鳥類等。以鳴叫進行交往的動物,在種和亞種之間都有獨特的訊號,人們稱之為“方言”,以此避免種間的雜交。海豚是社會化很強的動物,群內的交往也多借助聲音進行。

在許多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和昆蟲中,化學感覺系統是傳遞資訊的重要通道。外激素是在種內起作用的化學訊號;在種間起作用的化學資訊叫異源外激素。小鼠性成熟的快慢受外激素的影響,如果把同性小鼠放在一起,其性成熟的速度減慢;把異性小鼠放在一起,其性成熟的速度就加快。小雌鼠和雄鼠交配後懷孕,如果在1、2天以後又碰到另一隻陌生雄鼠或嗅到陌生雄鼠的氣味,小雌鼠就會流產;雌性大田鼠在生出幼鼠後,會發出一種母親外激素,幼鼠嗅到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母親;如果把雌鼠放在一起,它們的發情周期就會逐漸同步。通過外激素的交往在動物中有重要的生存意義。但在人類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甚至已不在意識之中了。

利用觸覺系統進行交往也是很重要的,這種交往需要雙方進行接觸。社會性較強的動物,如靈長類動物常用這種方式。例如,黑猩猩常用觸控來傳遞群內的資訊。有的物種在求偶和交配時利用觸覺訊號來獲得有關繁殖的資訊。

有些動物具有特殊的交往系統,例如蝙蝠和海豚利用超聲波進行交往。某些魚自身發出電流,在身體的周圍形成電場,用以確定食物和其他物體的方位並進行個體間的交往。

動物交往過程中使用的訊號可以是某種儀式化的行為模式。如以威脅的姿態來表示戰鬥等。這種儀式化的行為模式是經過許多代的演化發展而來的,它與最初的行為模式具有相同的含義。其優點在於節約能量,有利於種的生存和延續。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動物進化出了一套適合於本種生存延續的交往方式。

參考書目

D.A.Dewsbury and D.A.Rethlingshafer,Comparative Psychology: A ModernSurvey,McGraw-Hill, New York,1974.

E. O. Wilson, Socio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