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幾何陶與幾何陶文化
[拼音]:Huangpu Junxiao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孫中山親自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位於廣州市郊黃埔長洲島上,故稱黃埔軍校(見彩圖)。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醞釀期間,孫中山總結了辛亥革命以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他認識到,中國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為了改組國民黨和建立革命軍隊,1923年8月,他派蔣介石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考察黨務和軍事。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期間,決定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併成立了籌備機構,任命蔣介石為籌備委員長,王柏齡、李濟深等為籌備委員。不久,蔣介石藉口辭職出走,籌備工作主要由廖仲愷主持完成。同年5月5日,第一期學生五百餘人入學。6月16日正式開學。
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組成校本部,隸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蘇聯派來數十名優秀軍事幹部擔任教育工作,並提供辦校經費和軍械武器。中國共產黨選派周恩來、熊雄、聶榮臻、惲代英、蕭楚女等先後到軍校任職,還選派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和進步青年投考入學。1924年10月,黃埔軍校創設教導團。團、營、連均設黨代表。教導團是黨軍的基礎,後來的黨軍第一旅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26年3月,陸軍軍官學校和國民革命軍各軍辦的學校合併,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軍校改組時增設副校長,由李濟深擔任。隨著革命的發展,先後在潮州、南寧、長沙和武漢建立了分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戎裝待發,隨時準備參加作戰。鎮壓廣州商團叛亂,兩次東征(見國民革命軍東征),鎮壓楊希閔、劉震寰叛亂和北伐戰爭等歷次戰役,都有黃埔學生參加,並建樹了赫赫戰功。黃埔軍校還積極支援和保護當時蓬勃興起的工農群眾運動。為適應當時革命對軍事人才的急需,軍校將每期的教學計劃定為六個月。從創辦到1927年4月,共招收了六期學生。其間,有四期學生近五千人畢業。
當時統一戰線內部的鬥爭在黃埔軍校內也有反映,初期集中體現在以共產黨人為核心的左翼青年團體青年軍人聯合會同以反共學生為核心的右翼團體孫文主義學會的鬥爭。1926年4月後,這兩個組織相繼解散,但兩派鬥爭並未止息。接著成立的黃埔同學會,由蔣介石擔任會長,把持會務的則是原來孫文主義學會中的骨幹分子。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4月18日黃埔軍校開始“清黨”,幾百名共產黨員被逮捕,熊雄、蕭楚女等被殺害。從此,黃埔軍校成為蔣介石培養其所需嫡系軍官的軍事學校。
參考書目
《黃埔軍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冊》,長城出版社,香港,1984。
《黃博軍校史料》,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