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適費密型弱相互作用理論
[拼音]:dizhi gouzao tu
[英文]:tectonic map
反映一個區域或構造單元的構造特徵和構造發展歷史的地質圖件。簡稱構造圖。通常以地質圖為基礎編制。由於比例尺、內容、目的性以及理論依據的不同,構造圖表示的內容和表現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差異。
編制構造圖,首先要簡化地質圖中的某些內容,如對地層系統進行適當歸併,以代表構造運動的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見不整合)或巖相及厚度變化為依據劃分構造層,從而表現區域主要地質發展歷史,尤其要突出反映各種構造型別的性質、空間展布形態以及形成順序,即構造層及主要地層的時代與產狀、標誌層、褶皺、斷裂、岩漿活動、火山機構,以及其他構造要素(如劈理、面理、線理等)。還要注意不同構造型別之間的交切關係。
大地構造圖是反映大區域範圍的構造特徵與地質發展歷史的地質圖件。比例尺一般小於1:50萬。大地構造圖具有鮮明的觀點性,依據不同的構造學說編制的圖件,從內容以至表達方式均有顯著差別。編制大地構造圖最重要的是對地殼或岩石圈構造單元進行劃分。如按地槽地臺學說編圖,首先要確定槽臺界線,並表示出不同地質時期的地槽、地臺,劃分槽臺內部次一級的演化階段和相應的構造單元;按板塊構造學編圖,首先要確定板塊的界線,如不同地質時期的板塊縫合線、俯衝帶、轉換斷層等,尤其要注意反映板塊邊界存在的標誌,如蛇綠岩套、混雜堆積和藍閃石片岩帶等。
古構造圖是表示某一地質歷史時期地質構造特徵的圖件。在編制中要消除後期的構造作用的影響,從而真實地反映某個地質歷史時期的構造格局。
通常把構造等高線圖也作為構造圖的一種。它是用某個構造面或地層面等標誌層面的構造等值線來表現褶皺等構造的三維立體形象的圖件,一般比例尺較大。構造等值線即某一標誌層面上一定高度的走向線,其彎曲顯示岩層走向的變化,其等高線的疏密反映岩層傾角的陡緩,而其圈閉則表示穹隆和構造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