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範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節內容編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中,這部分知識,特別是力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個基礎性的重點,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為學習本節的後續內容做好必要的準備。

  2.重點與難點

  本節從力的概念入手來研究物體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為了便於學生接受,教材在處理這部分知識時,以現實生活的例子作為依託,列舉了生活中學生能夠感知的例子,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是物體產生形變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給出力的定義和力的表示法,對於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從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角度定義的。可見,力的概念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重力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教材從力的三要素的角度來介紹重力的有關知識,重力概念理解的難點是對重心的理解。

  二、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用力的圖示法來表示一個力,會畫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會求重力的大小並能確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會用縣掛法確定不規則薄板重心的位置,會求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例項等探究活動讓學生來體驗力的產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用懸掛法來探究確定不規則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透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例項對知識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意識。

  2.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和科學猜想的能力。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滲透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世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這一觀點。

  三、教學方法

  目前的新課程改革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學物理教學必須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物理學知識體系為載體,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形成特長的目的。

  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鑽研,著眼於創造思維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式是:提出問題→科學想象或體會→探索研究→再創情境→得出結論→深刻理解、指導實踐。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生活動約佔課時的1/2,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彈簧秤;質地均勻不規則的薄板,細繩;大圓環;三角板;重錘線。

  五、教學流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1.這幾天咱中國人都為一隻“飛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奮、而驕傲,這隻飛船叫什麼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隨意遨遊的嗎?(不,是圍繞地球旋轉!)

  3.為什麼“神六”會圍繞地球旋轉而不逃離地球呢?(這是因為地球對它施加了一個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這實際上是力的功勞,事實上,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比如:大家現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從本節課起,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力方面的問題。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並正確理解力的概念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讓我們來親身體驗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雙手相互推掌,一人處於被動,雙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還可以把另一人推開。

  體會和思考:力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力是怎樣產生的?

  2.科學想象並體會,探索研究上述問題

  鼓勵學生大膽地動手、科學地想象並體會,在這環節中,學生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給以適當提示。

  3.再創情境,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向學生展示實驗器材:方木塊,海綿。實驗:手推方木塊使之運動,手用力推海綿。

  請學生總結: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3)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確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1)力能夠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嗎?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概念?

  結論:一個力總能找到它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例1:下列關於力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觸的物體間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個物體是受力物體,那麼它必定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D.力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

  提問:(1)用什麼工具測量力的大小?

  (2)力的單位是什麼?

  (3)力是標量?還是向量?

  (4)如何來表示一個力呢?(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5)力的圖示是根據力的三要素來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圖示法畫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體在空中運動時受到的重力。

  (2)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大小為20N。

  (三)搜尋重力知識,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並正確理解重心的概念(約41分鐘)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情景:讓一物體自由下落。

  問題:物體下落是什麼力的作用呢?

  2.搜尋已有知識,引出新的知識

  問題:(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能否用例項說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4)重力的作用點是什麼?如何定義的?(等效替代)

  分組討論,並由代表回答。

  3.再創情境,探索研究物體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問題:(1)物體的重心如何來確定呢?

  (2)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一定在其物體上嗎?為什麼?(討論)

  (3)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嗎?與物體形狀、質量分佈關係?討論並舉例。

  探究性活動:用懸掛法測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測三角板、書本的重心)

  (四)簡要說明一下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學生自學並總結。

  (五)總結本課內容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概念;

  3.重力、重心;

  4.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業

  1.課本:P57 1、2、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