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
[拼音]:wuyiyi yinjie
[英文]:nonsense syllable
德國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1885年用單音節制作的記憶實驗材料,每個音節包括3個外文字母。第1個和第3個都是子音,中間是母音,這3個字母的組合以在德語字典中查不到為準,因此稱作無意義音節。無意義音節的優越性是可提供無窮盡的、性質相似的學習材料,並且便於改變和確定數量。
製作無意義音節的原則是:
(1)在一個包括10個左右的無意義音節的字表中,同一子音不得在音節中的相同位置上出現,在連續的4個音節中,子音和母音都不得重複;
(2)字母排列的順序要避免與常見的字母順序相同;
(3)同一字表中各音節的聯想值要大致相等。
無意義音節雖然本身沒有含義,但他可引起被試的聯想,而且不同的音節引起的聯想多少也不同。J.A.格萊茲測定了無意義音節的聯想值。讓被試在固定的時間內儘量寫下對每一個無意義音節所聯想出的事物,根據聯想到的事物的多少確定無意義音節聯想值的高低。一般說來,聯想值較低的無意義音節用作學習記憶的實驗材料較好。下表是格萊茲按此法測得的低聯想值的6個無意義音節字表,每個字表由12個無意義音節組成。表中數字表示聯想值。
M.韋特海默在1935年又提出由 3個子音組成的無意義音節,實驗時不要求被試拼音,而只念出字母的名稱。此外,還有4個字母或5個字母(3個子音和2個母音)的無意義音節。由於無意義音節完全是人為製作的,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記憶物件相差太遠。因此,現代心理學研究中,使用無意義音節為刺激材料的研究大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