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刊物

[拼音]:guhai,anxian

[英文]:relic coastline

過去的海陸交界線,大多指第四紀時期殘留的海岸線。由於受地殼和海面升降運動的影響,古海岸線處於陸地的不同高度或海底的不同深度。確定古海岸線的主要依據是由海岸動力塑造的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及其相應的沉積物,標誌有海岸階地、海蝕洞、海蝕崖、古海灘、古灘脊、古海濱沼澤和海濱生物遺骸及其活動痕跡等。此外,通過追索海陸相地層或沉積物的分佈,亦可間接地確定古海岸線的位置。受地殼運動區域差異的影響,古海岸線往往發生變形,致使同一時期的古海岸線出現在不同的高(深)度。通常,年代較老的古海岸線變形較大,儲存較差;年代較新的古海岸線變形較小,儲存較好。古海岸線的年代可用生物地層學、絕對年代學和考古學等方法加以確定(見古地理學)。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大陸架的不同深度相繼發現海底階地、海底灘脊以及指示濱海環境的軟體動物介殼等,它們代表冰期低海面時期的古海岸線。

中國的山地丘陵海岸,由於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抬升,古海岸線多以海岸階地形式殘留。臺灣因構造活動性較大,同一時期的海岸階地多高於大陸沿海階地。中國濱海平原區域,更新世和早全新世的古海岸線因地殼下沉或海面上升而被埋藏地下;中全新世以來的渤海灣西岸和江蘇沿岸由於海岸動力條件的變化,形成了多列的貝殼堤,代表不同時期的古海岸線。在中國沿海大陸架上,冰後期海面的上升使低海面時期的古海岸線被海水浸沒,如東海陸架155米水深的濱海殘留砂中,曾發現距今15000年前的潮間帶和淺水種貝類生物殘骸;南海北部水深50米左右的海底曾發現水下階地和古海岸沙堤。

研究古海岸線及其分佈,對恢復不同時期的海陸分佈和古地理環境,推斷世界性的海平面變化過程和區域性的地殼運動強度,推算海岸淤進速率和預估海岸演變趨勢,以及指導濱海砂礦的勘探等,均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