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烷

[拼音]:laonian xinlixue

[英文]:psychology of aging

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又稱老化心理學。它也是新興的老年學的組成部分。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制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面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感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性格、社會適應等心理特點因年老而引起的變化。

在西方,最早較系統地闡述老年的心理問題的是S.霍爾。他在《衰老》一書中,以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返歸,強調在老年人中老化過程的顯著的個別差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據報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間發表的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誌、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於1975~1981年僅 6年間就查閱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隻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向。只是從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說來,老年心理學集中注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絡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曆代養生學有重要影響。又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瞋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

近代老年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晚。比較系統地開展這方面工作始於80年代,主要側重於記憶的老化研究。

參考書目

J.E.Birren,W.R.Cunningham and Koichi Yamamoto,Psychology of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