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金屬的腐蝕

[拼音]:biwufa

[英文]:nephelometry

又稱散射測濁法。為測量光束通過懸浮液引起的散射光強度來確定懸浮物質濃度的方法,也是一種光散射測量技術。

在通常情況下,散射光強度與質點散射作用的性質和測量儀器的幾何條件等因素有關。當懸浮質點比入射光的波長小時,散射作用可看作是瑞利散射,其散射光強度可用瑞利方程式描述:

式中Is、I0分別為散射光強度和入射光強度;n,n′分別為介質和質點的折射率;λ為入射光波長;N、v 分別為質點的數目和每一質點的體積;β為入射光與散射光之間的夾角;r為散射中心至檢測器之間的距離。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瑞利方程式可簡化為:Is=I0KsN ,即散射光強度與N 成正比,Ks為體系的經驗常數。

測量懸浮質點產生的散射光強度的儀器稱為散射濁度計,其構造與熒光計相似(見熒光分析),將熒光計中的光源用鎢燈代替即可。如果懸浮質點本身有特徵吸收,可選擇最大吸收波長作入射光束。在一般情況下,用白光作入射光束。由於散射光強度一般都很小,故應採用光電倍增管作檢測器。增加光源強度,可提高檢測散射光的靈敏度。大多數散射測濁計中,檢測器設定在與入射光束成90°角的方向上,也可以將檢測器安裝在一個可以轉動的圓盤上,以測量不同角度的散射光強度。為此,可採用特殊設計的吸收池,如半八角形池,這種吸收池的表面可與入射光束成0°、45°、90°或135°角進行測量。在通常情況下,為減小池壁的反射和多層散射,多采用圓柱形吸收池。

在定量分析中,常用 Is/I0對懸浮質點的濃度作圖,製作工作曲線。實驗條件的控制與比濁法相同,當懸浮物質的濃度小時,採用比霧法測量能得到更好的結果;而當懸浮物質的濃度較大時,則用比濁法測量較好。在實際分析中,使懸浮質點的大小、形狀具有很好的重現性,並使懸浮體具有很好的穩定性,是獲得準確測量的關鍵。比霧法不適合於分析組成尚不清楚或組成變動較大的樣品,因為其他電解質的存在。常常影響懸浮體的性質。

參考書目

I. M. Kolthoff and P. J. Elving, Treatise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 5,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