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江

[拼音]:Adele

[英文]:Alfred Adler (1870~1937)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1870年2月7日生於維也納,1937年5月28日卒於蘇格蘭的阿伯丁。幼時身體孱弱,長大後決定學醫。1895年獲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眼科和內科醫生。1902年參加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組,曾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的主席。後因強調社會因素和意識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並把補償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經症的根本原因而與弗洛伊德發生明顯的分歧。1912年,阿德勒自成一派,稱為“個體心理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阿德勒作為醫生在奧地利軍隊中服務,以後他在維也納成立兒童指導診療所。1926年到美國,受到熱烈的歡迎。192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講學。1934年定居美國,併成為長島醫學院的醫學心理學教授。1937年赴阿伯丁作演講旅行。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張,人生而具有一種把人格統一於某個總目標的內驅力。他把這種內驅力叫作“追求優越”,意思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存在身心的缺陷,因而產生補償這種缺陷的欲求,而且補償往往是超額的,即不僅抵償了缺陷,還發展為優點。他還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優越的獨特方式,或稱“生活風格”。生活風格這個概念對當代主張心理學採用特殊規律研究法的心理學家有影響。阿德勒晚期還提出所謂“創造性自我”的概念,主張人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命運的過程中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主要著作有:《論神經症性格》(1914)、《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理解人類本性》(1918)、《神經症問題》(193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