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霍夫,E.

[拼音]:Pei Xiu

中國西晉地圖學家。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卒於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從小好學,年長從政,官至司空,職在“地官”,掌握全國的土地、人口和地圖等情況。在實踐中,裴秀感到古代山川地名因時間久遠,變化很大後來人們所論的又不盡正確。於是收集史料,進行研究,約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完成了由他主編的《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歷史地圖集(見歷史地圖)。還曾把一幅用絹80匹繪成的“舊天下大圖”,縮製為比例尺“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按1裡=360步、1步=5尺計算,比例尺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可惜圖均已失傳。

他總結前人的製圖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6項原則,即“製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製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製圖六儒”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二曰準望(方向),用於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道路的里程),用於確定人行道路的里程數;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如圖a中AB);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如圖b);中AB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如圖c中AB)。這6項原則,主要說明繪製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和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並求得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這些原則歸納起來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 3個要素。這是中國早期的製圖理論,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